对在校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及对策

时间:2022-09-10 12:44:08

对在校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及对策

[摘 要]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正确使用网络有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过度或错误使用就会造成身心健康影响,破坏人际关系、家庭、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 网络成瘾 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体育意识 社会适应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社会信息急剧膨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已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个体生长发育时期,其心理发育处在不成熟阶段,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对环境刺激的耐受能力都不及成年人,因此很容易诱发一些心理障碍。

网络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工具迅速发展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与交流手段。网络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准确的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网络的正确使用有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对网络不正确的使用则会引发许多方面的问题。“网络成瘾”就是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北京市委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22万中学生在玩网络游戏,全市未成年人中上网成瘾者达13.65万人,占总人数的14.8%,远远高于成年人。这种现象已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通过部分在校学生网络使用的调查研究,仅从学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找出摆脱“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建议,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部分育新学校初中生、师大附中高中生、师大学生共男生696人,女生300人,年龄均在12岁至22岁。

2、调查方法:一是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相关信息100余条,有关文章20余篇,相关著作多部,从理论上对课题进行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二是问卷法:根据课题要求,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共6项18个问题,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23份回收率为92、3%有效问卷为816份(男573份,女243份)有效率占回收率的88.4%,符合统计学要求具有可性度和有效度;三是访谈法:以口头方式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询问。

3、结果分析: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上网时间及成瘾状况。调查显示,学生经常玩和每天都玩电子游戏的人占21%,平均玩一次游戏时间所用的时间,小于2小时的占76.3%,3―6小时的占20.2%,大于6小时的占2.7%,近一半家长不知自己的孩子在玩电子游戏,并随年龄增大,上网时间越长,男生玩游戏为主,女生以聊天为主,男生上网时间总体大于女生,而成瘾者占12.1%。

“网络成瘾”表现: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随乐趣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这些人多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满足。初时,只是精神的依赖,发展躯体上的依赖,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缺乏人际交流,有自闭倾向。

“网络成瘾”的产生:网络的某些特性具有致瘾倾向。计算机和网络是人类创造的最新“玩具”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计算机网络交流与现实生活面对面交流存在许多不同特点:书面语言特点,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这些特点使网上交流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

人性的原因: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人际疏离的社会现实使这些基本需要在现实生活里得不到满足从而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满足。

现在的独生子女接受新生事物强,爱刺激,但与他人缺乏沟通,从小倍受溺爱,性格大多有缺陷,意志品德差,社会适应能力弱,学习压力大……因此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造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未成年人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更为严重的是,暴力互动游戏诱发未成年人的冲动,近年来由游戏中的小争执引发现实冲突的案例已经发生多起。

(二)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辞海》里正确而全面注释健康的定义“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力健壮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说出了健康的原始含义――生理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与否是心理决定的。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可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可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培养人的勇敢、果断、自制、顽强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有助于良好个性形成,而且体育锻炼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发展人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情感。

2、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访谈及问卷显示,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占90%,参加体育活动心理感到豁达、愉快的占80%以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机体能感受动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韵律感,心胸开阔,陶冶情操;特别是球类运动具有集体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通过练习可培养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同时可以帮助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心态,同时又提高了个体与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运动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识和情感两大系统构成的。学生的体育活动包括认识和情感系统的参与。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快乐感和喜悦感,体验到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积极情感,形成对体育的心理需求比如:增进健康、磨练意志、产生快乐、振奋精神、掌握技能、健美体形、提高智能、丰富文化生活、发展个性等等的心理需求。

4、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非常大,学生则抱怨一学习压力大,家长和老师都不太希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认为是浪费时间,二活动场所少,三缺乏有效的组织,致使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少。

三、结论与对策

结论:未成年人最爱玩的网络游戏主要是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火暴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识,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欺诈、偷盗、对他人施暴的事,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最新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不仅会遏制儿童左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针对网络游戏存在对未成年人很多危害,作者查阅很多相关信息和相关文章,并总结出以下对策,希望已有“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尽快摆脱出来。

1、体育是摆脱“网络成瘾”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社区体育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发多种体育资源,体现体育为健康的教育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充实学生文化生活,营造优良的社会文体环境,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适应能力。当前我们正在贯彻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减负、强能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淡化教育结果,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手段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精彩体验,从而从某种程度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2、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救助行动。通过各媒体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心理咨询热线;建立救助网站。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培养。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对孩子负有很重要的监管责任,作为保护未成年人不被网络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们在观念,教育方法、新的科技知识方面需要提升,以跟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家长学校的开展成为必须。

4、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当务之急是大力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

5、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扩大学生课余活动时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社区健身等活动场所的建设。

互联网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和需要利用的东西,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是控制和减少学生花在网上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成瘾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本文寄希望教育同行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找出更多、有效、可行的对策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文英.何谓网络性心理障碍[J].北京:健康,2000.

[2]李少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广州:青少年健康研究所,2000.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李树阴.成功心理[M].北京:知识出版社.

[5]吕其彦译.体育心理学参考材料[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上一篇:对构建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