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选秀娱乐方式的文化学思考

时间:2022-09-09 11:51:52

对电视选秀娱乐方式的文化学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汹涌而来,电视选秀节目在荧屏上红极一时,成为最为流行的娱乐节目形式。 电视选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电视产业化运作的方向,它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促使了草根明星的繁衍。由于内在的固有缺陷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市场需求,电视选秀节目的优势和弊端日益显现,值得大众反思。

关键词:电视选秀 大众娱乐 文化反思

从《超级女声》到《我型我秀》,从《快乐男生》到《加油好男儿》再到《红楼梦中人》,一系列的选秀节目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各大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等媒体把目光投向了选秀节目的报道,民众更是把焦点聚集于此。这场几乎全民参与的大型娱乐节目一时间成为大众生活的主流娱乐方式。最近,网上还流传说“超级女声将载入史册”,这些娱乐活动的声势和效应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现状诊断

选秀节目的出发点应该不坏,它是想以“海选”这一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选出大众自己认可的明星,参选人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大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百姓明星梦的愿望,体现出社会对个体、对普通人的重视。选秀节目反叛阶级差别,性别歧视和精英观念。这种娱乐狂欢的深层原因其实是文化的扩张与反叛,选秀娱乐背后其实是民众对精英文化的漠视,对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草根文化的推崇。《红楼梦中人》就试图通过层层选拔的海选方式产生出让大家都满意的“宝黛钗”来,这里更多的侧重于大众的意见和立场,也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认可,而并非传统上的专业化精英化的选拔,不同于“专家、导演说了算” 和“资格、地位决定论”的模式,所以不管从海选的对象和海选的评委来说,这都是对普通个体的一种认可,对草根文化的推崇。

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这种草根明星应不应该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草根文化应不应该取代传统的精英文化,为成为主流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多层面问题,传统的精英文化走的是专业化的路子,推崇职业化和行业化的选择模式。而选秀节目几乎打倒了这样的方式,它以满足观众的口味为经营原则,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其主要的运作目标,以PK的方式制造草根明星为最终落幕方式,这其中蕴藏的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和节目背后的暗箱操作黑幕让这场明星梦工厂大打折扣了,如若这样娱乐文化成为了中国大众最核心最流行的娱乐行为的话,恐怕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就不保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审美层次也不得不另人担忧。

二、原因探究

一是多元文化传统模式的诱导,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开放时期,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新观念涌入国内,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在这里汇聚,而我们也越赖越认可西方文化的存在,不管从官方文件政策来说,还是从民间喜好倾向来讲,都无疑表现出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认可,所以,这种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就往往会滋生出这种大众性,全民性的文化娱乐方式。

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社会转型带了包括文化和娱乐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各层面的深刻性的变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的心态和欣赏观念往往容易收社会流行元素的影响,因为个体的人带有很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所以才出现了像“超女”、“快男”式的娱乐狂欢。

三是感官消费时代的风靡效应。在大众消费时代的浪潮下,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注重感官消费,而越来越多的人将传统文化摈弃,向快餐式的选秀文化倾斜,并且成为引领时尚消费的助推手。

三、利弊衡量

(一)利端

1.促进收视率,让某些节目(如《超级女声》)和媒体(如湖南卫视)一夜成名,并大赚一把,也刺激广告业(如蒙牛集团斥资数亿独家冠名《超级女声》)的发展,带动娱乐产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

2.短信互动,被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狠狠赚了一把。

3.给普通人创造做明星的机会,大众的明星梦想有了实现的途径和可能。

(二)弊端

1.选秀节目呈现越来越庸俗化的倾向,选手的人文素质很差,很多选手错字连篇,甚至有人不认识国旗;

2.往往使大众沉陷其中,难以自拔,尤其是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受到很大的扭曲。通过一夜成名侥幸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私欲,这很容易诱导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心理;

3.娱乐可以作为消遣的方式,但要有“度”,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娱乐很可能失去它应有的效力。若娱乐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那么,会造成一个民族没有核心的科学、没有核心的文化信仰,一个民族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被遗弃,或者迷失自己的自我。

参考文献:

[1]任立国.小议趣味语言生成规则[J].阅读与写作 2007(07)

[2]熊元斌,黄耀文,祝金龙.从“超级女声”看事件营销的魔力[J].企业导报,2006(04)

[3]昝玉林.青年文化热点的时代透视——“超级女声”热的冷思考[J].青年探索,2006(01)

作者简介:

任立国(1982—)男,山东聊城人,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聊城大学学科(语文)教学专业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等人文科学研究。

朱桂(1981—)江西余干人,法学硕士,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上一篇:当下做好中学政治思想教育课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中职学生间断性学习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