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中国香港地区与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时间:2022-09-09 10:54:44

对比分析中国香港地区与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摘要:中国香港地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非常重视,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也落实得很好。对比分析中国香港地区及内陆地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在语言、名称、字数上表现出共性,也在制定主体、实施对象、内容可行度上表现出差异。通过分析中国香港地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内陆地区借鉴和吸收港区的优点,以弥补我国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陷,加强建设我国内陆地区良好职业道德教师的队伍。

关键词:中国香港地区;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是当下我国教育领域需要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当下社会中,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现象则是频频发生,教师的品德受到了来自社会各层面的质疑。随着教师地位的日益上升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逐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对比分析我国香港地区与内陆地区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上的共性与差异,将有利于我国内陆地区从根本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中国香港地区与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共性

(一)名称的相似性

对比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命名,它们虽不完全一致,但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中国香港地区将其命名为《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内陆地区将其命名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两者在标题命名上存在差异,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均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要求。两者只是在要求和层次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其本质内涵还是相同一致的。

(二)语言的多样性

纵观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内陆地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语言上表现出了多样性。中国香港地区在1990年颁布的《香港教育专业守则》中,从六个以义务为题的角度阐述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和不应该履行的准则。而在中国内陆地区2008年修订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应该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得敷衍塞责,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等。港区与内陆地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均采用了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表达内容的形式多样,从而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显得更为严谨。

(三)字数的不限性

从中国香港地区和大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可以看出,它们在字数上并不一致,表现出了不限性。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共1978个字,而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411个字。从两者的字数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师德规范在字数上存在差异,体现出了规范的不同繁简。

二、中国香港地区与内陆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异处

(一)制定主体上的差异

从《香港教育专业守则》中可以看出,该守则是由守则筹委会历时三年制定而成的。该筹委会基于八个共同目标进行守则的制订,并由1994年组成的操守会议负责执行守则,维持专业法律。相比之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是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及全国教育工会联合修订和颁发的。在规范制定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极小,基本上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成员、工会成员所拟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降低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公开性和民主性,也无法体现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意愿和利益。

(二)实施对象上的差异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实施的对象为全体教育专业工作者,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等全部教育工作者和注册职业教师。而内陆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针对全体中小学教师。两者相比较而言,可发现港区的规范具有对象的全体性,而内陆地区的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狭窄性。

(三)内容与可行度上的差异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共分为四章,分别是序言、守则、权利、建议执行方法。该守则内容充实,表达严谨明确,将每一方面均落实到细处。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相对港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言,内陆地区的规范显得比较宽泛,在可行度上比较小。从其总体上看,多数条款是原则性、倡导性内容,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总的要求,比较理想化,具体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较难把握。[1]同时,也过于“理想”、“高尚”,给人以一种模糊的感觉。

三、中国香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内陆地区的启示与借鉴

(一)强调对教师主体在规范制定中的参与性

从《香港教育专业守则》可发现该守则的制定主体是由教育专业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职业委员会所制定的,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守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而在中国内地所修订的四次师德规范均是由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或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的。这其中对于教师参与制定的强调极小,无法充分结合在职教师对准则的想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封闭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教师参与度的重视,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反映他们的观点,以保证教师道德规范的公平和公开,体现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有利于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与落实。

(二)提高对师德要求的现实性追求

“师德要求”主要是从宏观上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注重道德理想层面的追求,着眼于高品位的价值引导。[2]但是,作为教师职业工作的规范准则,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强调规范的现实性。教师,首先是个人,是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利己心理,会将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建立起联系,并互相影响。因此,任何单向的师德价值取向都是片面的、不成功的,会让教师从心理上感觉到无法操作或者力所不能及。[3]另外,我国内地的师德规范在用词方面也较为抽象、模糊,笼统地提出要求,难以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将理论与现实联合起来,在不违背最高准则的基础上细化每一小点,从而在教师职业工作的每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加以强化。

(三)扩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对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充分体现广大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普适性。由于中国内陆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分开独立的,可能会造成各不同教学领域教师之间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厌倦心理,无法让教育工作者真正投入教育事业,影响中国的教育水平。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内陆地区全体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职业规范,缩小不同教育领域教师之间的心理差距。

(四)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不只是面向一线教师,还要面向各类师范类院校和教师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传统师德教育的灌输式行为,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养成。在美、欧等西方国家从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课进行简单的灌输或者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融入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的入口关。在教师正式编制入岗之前,对其进行教师职业的全面考核。第三,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应根据规范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并针对教师在职业道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或教师守则。第四,多开展师德培训和实践活动。各学校可自主探究适合本校的师德建设方针措施,积极寻求与本校长期规划相符合的师德建设道路,让教师更清楚地明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真正内涵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参考文献:

[1] 夏樱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憾与弥补[J].新课程研究,2012(2).

[2] 傅维利.师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 傅维利.师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上一篇:中国传统图案在家用纺织品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