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0:00:51

对比语言学论文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体裁分析;语步结构;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3-01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对科研论文进行的体裁分析研究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科研论文的体裁分析能够提高学者们在其领域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能力。Swales被认为是体裁分析之父,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Swales的CARS分析模式应用到学术论文的其他部分, Yang & Allison对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如何从研究结果部分过渡到结论部分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出了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国际语言学杂志Applied Linguistics上2005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由英语本族语者撰写的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30篇语料的英语本族语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APP,从《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上2009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了中国学者撰写的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了90篇语料的中国学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CAPP。本研究提出了新的体裁结构模式,即“背景信息”、“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

二、研究结果

笔者利用语料库软件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步赋码进行了提取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Nwogu(1997)认为,某一个在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超过50%的语步,即被认为是稳定的语步。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研究推论”;在C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另外,对各个语步的出现频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两个语料库中,语步一(%p2=2.1399, p>0.05),语步二(%p2=1.1223, p>0.05),语步三(%p2=0.0159, p>0.05),语步四(%p2=1.8783, p>0.05),这四个语步的出现频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语步五(%p2=4.8000, 0.01

笔者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时态,以及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检索结果表明,在CAPP中“should”的密度明显高于APP,而“may”和“would”的密度却远远低于APP。通过对CAPP中“should”的索引行的检索分析发现,其主要被中国学者运用于语步五:研究推论,并常用含有“should”的结构提出教学建议、展望未来研究。

对动词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对比两个语料库中时态的分布后发现,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步二中时态的使用。中国学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本族语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

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检索统计表明,在CAPP中,每万词中有45.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而在APP中,则有102.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此结果表明中国学者较少的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学者通常认为学术研究是客观的,应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另外,在两个语料库中,第一人称复试代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三、结语

本研究运用ESP体裁分析方法,结合语料库技术,对比分析了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研究结果对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基本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2]Swales, J.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汉韩语言 Ρ妊芯 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第二语言教学及习得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这一趋势将语言对比研究推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性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频繁交往,在这样的背景下,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韩语助词主要位于体词之后,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或表达某种语义。汉语的词类中也有助词,虽然名称相同,但韩语助词与汉语助词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完全不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韩语助词的学习是韩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在对比语言学框架下,对1998年到2015年中韩两国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现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带来启示,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为两国学生的汉韩语言学习提供帮助。

二、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现状

自1998年来,中韩在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面从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一)研究类型

关于研究类型,根据许余龙在《对比语言学概论》[1]一书中提出的对比语言学的分类与内容,我们将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成果分为“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与“应用视角的汉韩对比”。

1.中国的汉韩对比研究

有关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的汉语论文有8篇,占中文论文总数的21.1%。研究成果相近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以语义对比和词汇对比为主,语法和语用语言要素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应用视角的文章共30篇,占中文论文总数的78.8%。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对比成果的实际应用,在语言对比方面的研究深度不算太高,主要侧重于对韩汉语教学和对汉汉语教学服务。研究成果更相近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

2.韩国的汉韩对比研究

有关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的韩语论文有13篇,占韩语论文总数的35.1%。研究成果相近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韩国的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研究状况跟中国相似,以词汇对比和语义对比为主。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还需要韩国学者们的关注与参与。有关应用视角的文章共24篇,占韩语论文总数的64.9%,研究结果侧重于对教学的服务。但是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韩语论文中只有单一的对汉教学角度,汉语论文中出现了对韩教学和对汉教学两个角度。

(二)研究方法

关于研究方法,高一虹[2]等提出了实证研究的概念,实证研究是指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定量研究包含列举例句找出相应元素和分析法这两种方法。定量研究包含调查法、语料法和统计法。基于上述分类,中韩论文的对比研究使用的方法情况不尽相同。

从研究方法看,1998年至2015年间,在中韩对比的汉语论文中,共有实证性研究论文38篇。近17年间,大部分汉语论文均运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只有1篇论文未涉及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列出元素举例说明方面,共有37篇论文。相比较而言,采用分析法研究的论文很少,仅有3篇论文采用了分析法,占总数的比例不到8%。而在定量方面,汉语论文的研究方法分布较为平均。运用了调查法的论文有15篇,运用了统计法的论文有16篇,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汉语论文有14篇。汉语论文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5年至2015年间,中韩对比的韩语论文共有实证性研究论文37篇。和汉语论文一样,研究方法基本都涉及定性研究,尤其是列举元素举例说明的研究方法,共有35篇,占到总论文数的94.6%。采用分析法的文章有12篇,占总数的32.4%,与汉语论文相比,韩语论文在分析法上的运用较为成熟。在定量研究方面,韩语论文也是各方面比较平均,几乎都有涉及。但是与汉语论文不同的是,韩语论文运用语料法研究对比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共有26篇韩语论文运用到了语料法。

(三)研究内容

在过去的17年间,中韩对比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新的对比角度也逐渐增加。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义、位置、语法、语用、常用格式、数量、误用情况、分类及使用频率等。中韩两国在此方面的对比角度均着重于语义、语法、误用情况。如在语义方面,华相[3]首次从汉译角度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了韩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给”的语义功能。在语法方面,郑圣珉[4]提供了详细的语法资料,对比表现交叉之处,以表格形式系统科学地整理出结论。在误用情况方面,[5]提示了学习者的诸多偏误类型,研究了学习者的助词偏误按级别发生的变化,提出了实际而有效的教学方案。此外,汉语论文中还出现了“使用频率”这一韩语论文中没有着重研究到的角度。如丁安琪、沈兰[6]通过调查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分析了韩国汉语学习者使用”在“的偏误类型,提出了教学启示。

三、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对比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内容应更加多样化、全面化

在研究内容上,目前韩语助词与汉语介词对比研究的表层形式研究较多,深层对比研究较少。过往研究的成果中,从位置、语法、误用情况出发的研究较多,但是从思维模式、语篇、语用等深层次出发的研究成果为数寥寥。

(二)研究方法需要更完善

从研究方法来看,汉韩语言对比的实证研究方法还不是很完善,虽然从早期的描述性为主的研究方法开始向定性再向定量再向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但是在分析法的采用和语料库角度上分析研究还有很大进步空g。

(三)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目前,中韩两国的汉韩语言对比研究显出迅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数量急剧增加,研究课题及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导致研究成果重复,在研究成果方面大同小异。就有关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他们的研究课题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最后提出的教学法及翻译法较少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其次需要增加学位论文的数量,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目前,跟汉英对比或者韩英对比研究比起来,汉韩语言对比的研究数量还远远未到理想的程度。

(四)加强汉韩语言对比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

在回顾以往的汉韩对比研究论文时,我们发现在有关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韩国学者都强调应用,但是韩国方面的理论建设研究要强于中国。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借鉴韩国学者在语言研究时的经验,另一方面中韩两国语言研究中应该加强汉韩语言对比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太偏于应用,很难超越前人的研究水平。语言理论对比方面的研究是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法及翻译法等应用领域的服务。

(五)重视“求同”

根据刘婧[7]提出的观点,如果出于应用目的,如应用于语言教学和翻译等,一般应侧重于个性研究,重在找出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如果出于理论的目的,一般应侧重共性研究,重在找出所比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然而据统计,中韩两国关于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中,研究“共性”的部分寥寥无几。中文论文中仅有2篇涉及,韩语论文中仅有1篇涉及。未来的对比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对共性的探究,同时注意把共性研究同个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六)加强宏观层面的对比研究

宏观方面的研究在形式上体现在句子组成语篇的问题,在功能上需要联系其他学科。当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微观的某一语言层面,如词汇、语音或句子等,以后的研究重点可以逐渐深入到语篇方面。研究者可把语篇分析与语言学其他分支、教学法结合起来,将语篇分析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发展多领域复合型人才,联系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七)加强中韩两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及交流

目前,汉韩语言对比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汉语论文在有关韩语的专业语言知识涉及过少,反之,韩语论文则在汉语专业语言知识方面涉及不足,这需要中韩两国的学者加强交流,完善研究。另外,除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之外,因为中韩两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对对方国家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韩两国学者的交流及协作,通过建立中韩两国的对比语言学的学会交流、举行中韩两国的研讨会等加强中韩两国学者的协作及联系。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3]华相.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暨南大学,2009.

[4]郑圣珉.汉语介词“从,在,对,给”与相应的韩语表现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2009.

[6]丁安琪,沈兰.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6).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知网

维吾尔语言作为古老语言一直牵动着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虽然维吾尔语言没有成为轰轰烈烈的研究热点,但维吾尔语言的各个阶段不同级的研究没有停止过。从维吾尔语言在最近(2013-2015年)3年的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维吾尔语言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国外的维吾尔语言研究主要表现为维吾尔文古籍文献方面。

在近几年内,在德国、俄罗斯、荷兰、瑞典、美国等国家有关学者对维吾尔文古籍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观察最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德国学者 Oliver Cruff带头,kyoko Maezono, Walfgang Lipp, Dorpalam Dorj, Goroochin Gerelmaa, Aysima Mirsultan, Reka Stuber, Byambajav Towshintogs, Xie yan Li整理的《五体清文鉴》中的满语、藏语、蒙语、突厥语、汉语索引2013-2014年陆陆续续出版。

关于《玄奘传》的第九卷,最新的研究成果是艾代米尔(Hakan Aydemir)完成的《古代维吾尔语言第Ⅸ卷》(Aydemir 2013),作为哥廷根大学的博士论文提交的该论文,由两册组成的。第一册由古代维吾尔语言《玄奘传》的介绍、研究相关的问题、符号、参考文献、换写、转写、翻译部分组成。第二册由详细的注释、汉原文组成的,但没提供索引。

德国美因茨大学的教授 Laszlo Karoly (伊斯兰中世纪突厥文医学文献研究),2014年Brill出版社出版。该专题研究中Laszlo Karoly教授从文献学角度来对比不同版本的三个文献及其转写、注释、英文翻译、词典、词汇索引。此外教授2014年《Turcology and Linguistics》期刊上发表(突厥语伊斯兰文献中灵验的祈祷词 )。德国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所的研究员Abdurishid Yakup 教授(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翻译研究),2015年德国出版。国内外合作艾尔肯・艾热孜,Erhan Aydin文献研究》,2014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语言学领域内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使我国语言学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维吾尔语言在内的语言研究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通过梳理近三年(2013年-2015年)期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研究面向了一个综合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学术刊物上可以找到具有一定体系性和动态性的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的论文。

在本文中,以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项情况和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刊载的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主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近几年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主要成果,试图发现当前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可以相信,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所刊载的相关维吾尔语言研究论文可以管窥出维吾尔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基本动态。从应用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本体研究等方面总结出近三年来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转向,并对维吾尔语言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是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方向。现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社科基金项目走进20余年辉煌岁月,在记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平台。通过近三年以来立项的维吾尔语言研究方面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来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侧面理解到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基本概貌及其发展过程。主要从立项情况,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来阐述维吾尔语言的研究状况。

二、近三年维吾尔语言研究项目立项情况

(一)项目横向分布

近三年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语言学研究项目857项,其中维吾尔语言研究立项项目21项,占语言学项目的2.45%。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青年项目7项,西部项目3项。

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近三年维吾尔语言研究立项的项目9项,站语言学项目的1.40%,其中规划项目2项,青年项目4,交叉学科项目3项。

(二)项目主持人

对科研立项所属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状况和项目立项排名情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基本上集中在新疆的各高校,近三年新疆师范大学一直保持每年两项项目占在首位,中央民族大学每年一项项目排在第二,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年两项项目排在第三,其他高校基本上三年一项目。

而教育部项目主持人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三年三项项目排在第一,喀什大学三年两项目排在第二,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三年一项项目排在第三。

(三)项目内容布局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内容

近三年以来有关维吾尔语言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本体、文献及文献语言等学科内容。各学科立项项目在内容上有不同的分布,其中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占比率最高,其次语言本体、文献研究。应用语言学4、2、0,社会语言学3、2、1,现代语言本体0、3、1,古籍文献语言研究1、2、1。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集中在计算机语言学和语言对比两个两面。计算机语言学4、2、0,语言对比2、0、1。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及影响、语言调查等两个方面。语言接触及影响2、1、0,语言调查0、1、1。语言本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其中语法研究一直研究热点,语音1、1、0,词汇0、0、1,语法1、4、1。

2.教育部社科基金

统计表明,近三年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维吾尔语言研究热点也同样集中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本体等方面,应用语言学2、2、1,语言本体2、1、0,社会语言学1、0、0。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集中在计算机语言学和语言对比两个两面。计算机语言学1、2、1,语言对比1、0、0。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及影响、语言调查等两个方面。语言接触及影响1、1、1,语言调查1、0、0。语言本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其中语法研究一直研究热点。语音1、0、0,词法0、0、0,句法2、2、1。

(四)立项逐年下降

从三年发展角度看,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关于维吾尔语言方面立项项目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国家社科基金近三年立项的项目分别8、9、4,尤其是2015年下降到一半。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立项的项目分别5、3、1,逐年下降,2015年只有一项项目立项。近三年内西部项目、边疆项目、新疆项目中没有立项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的项目。

(五)项目类别分布不均

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可以得知,目前无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还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所立项的维吾尔语言研究方面的项目,在项目类别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即所立项的项目中国家社会基金项目集中在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西部项目比立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数量则非常少。

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而言,集中在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上。相对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比例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如果后备力量不足或缺少有力支持和培养的话,将来可能无法实现维吾尔语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六)我国各地有维吾尔语言项目主持人

通过这三年的立项的该类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的统计和排名,我们发现,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方面立项课题单位,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疆师范大学(6项和3项),其次中央民族大学、喀什大学。

(七)研究领域不平衡

立项统计表明,维吾尔语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维吾尔语言本体这三个学科领域,其中维吾尔语言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批项目最多。这与当下应用语言学借助现代科技,积极与自然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这一大背景密不可分。计算机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和利用都已成为维吾尔语言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然而,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立项的项目中维吾尔语言本体研究的项目比较少,项目少的原因很多。除了研究实力,研究人员数量等有一定的关系以外,主要还是大家语言本体的研究重视不够。

三、公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论文方面:以近三年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刊载的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主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近几年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主要成果,试图发现当前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公布论文来看,关于维吾尔语言的论文分别19、46、119,数量逐年增加。

统计表明,近三年间网上公布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的论文中,研究热点也集中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本体研究等方面。应用语言学研究14、26、58,社会语言学研究3、5、27,现代语言本体研究1、9、20,文献及文献语言研究1、5、6。

网上公布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相关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集中在计算机语言学和语言对比、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心里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方面。计算机语言学5、15、37,语言对比4、4、6,语言教学4、4、7,翻译实践1、1、5,心里语言学0、1、1,病理语言学0、1、1。

网上公布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相关论文中相关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及影、语言调查、语言变异等方方面。语言接触及影响2、3、18,语言调查1、2、6,语言变异0、0、3。

语言本体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语音0、4、9,词汇5、7、11,语法14、33、95。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概况以下几点:

第一、从历时发展角度看近三年公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第二、从单纯的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研究面向综合的研究领域。

第三、出现新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传统语言学方法以外,学者们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新的角度来研究维吾尔语言。

第四、冷漠区逐渐变为研究热点。之前语音学设备问题、人员水平等原因没有得到深入的发掘和研究。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语音学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力。

第五、比较语言学角度除了对比外,维吾尔语言同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日语、意大利语等语言比较并找出共同点、异同点。

第六、随着国家重视维吾尔语言人才的培养建设,先后呈现出较多关于维吾尔语言教学研究的论文。

四、总结

总之而言,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四大转向。

第一,语言学研究从词、句等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研究转向为词句的语篇、实际的言语行为等层面的研究。

第二,从形式取向转向功能取向。在语言学研究的过中,一直存在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形式主义者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形式系统,主张从语言结构的内部寻找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建立一种能表现人类普遍语言知识的形式化理论模型。功能主义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实现交际功能的手段,主张把语言放到使用语言的实际环境中,联系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解释语言系统的语言表现形式。功能主义注重语言的社会层面,重视语境、语用和功能的因素,侧重对语言结构变异的描写和解释。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当前我国语言学研究主要趋于功能主义取向。

第三,语言学“人文主义”兴起,使得语言研究从语言本身研究转向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意识形态的研究。近年来,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话语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得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提倡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这些学科都认为,“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这种语言学人文主义思想将会在未来的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四,从单纯的语言研究转向跨学科综合研究。当前语言学研究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力求与不同学科建立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笔者虽然将上述语言学研究进行了人为的划分,但显然这些学科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研究是交叉进行的,如本文提及的学者们分别从功能、认知和意识形态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篇、语言变异或翻译策略等问题,以及运用网络技术发展了语言习得或二语习得的手段等都体现了语言研究的跨学科性。

五、维吾尔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队伍的不足及其的水平问题

维吾尔语言研究队伍不足。

对策:扩大研究队伍并提高他们的水平。

(二)维吾尔语言研究中缺乏理论的多样性

现代语言学由数学、数学逻辑、计算机的影响而产生的,这要求语言学家掌握关于数学、数学逻辑、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现在从事维吾尔语言研究的大部分人纯粹求教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现在语言学的先进理论运用维吾尔语言研究出现不少问题。维吾尔语言研究比汉语语言学、外语语言学研究差别很大。不论跟上国际轨道,还是国内的需求,不得不利用先进理论。

对策:维吾尔语言研究毫无疑问地应从先进的理论中吸取营养,但必须符合自己的条件。我们应借鉴西语的研究成果,开拓思路、对维吾尔语言进行深研究,建立维吾尔语言的多样理论体系。

(三)维吾尔语言研究不平衡性

1.维吾尔语言各时代的研究不平衡

看近三年的研究成果来观察古代维吾尔语近三年4、5、4,近代维吾尔语7、9、6,现代维吾尔语19、49、119,侧重于现代维吾尔语言研究,但是碑铭文献、古代维吾尔语言、察哈台语(近代维吾尔语言)没有得到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2.对语言组成部分的研究不平衡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部分,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维吾尔语言语法研究取得不少的成绩。词汇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被当作一本《维吾尔语言词汇学研究》书,其词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四)提倡创新

评价某种课题的时候,主要看有没有创新点,所以在学术研究中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料都是重点。在维吾尔语言研究中,我们要注重增强创新意识。

六、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的维吾尔语言研究,我们认为总的趋势是多样化,即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具体而言,维吾尔语言研究将会在形式主义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社会语言学、功能语法、语用学、语篇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等形式出现的功能主义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是定性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人文性与科学性并重。在实际应用方面,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一方面网络技术为语言习得创造一个仿真的可操作性虚拟空间,另外,语言学将为网上语言信息的自动处理,如自动检索、机器翻译等提供更有用的语言知识模型。

维吾尔语言跨学科研究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语言学领域内的学科交叉性仍是主流趋势,如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分别作为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语言进行多层面的阐释。

(二)维吾尔语言会更加广泛地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结合。

在研究对象方面,我们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近三年的维吾尔语言研究以现代维吾尔语言为主。古代S吾尔语言(回鹘语)文献国外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出现返回的现象。对近代维吾尔语言(察合台语)由于语言成分复杂等原因没有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注意力。今后的除了创新方法研究现代维吾尔语言外,可能察合台文献成为研究热点。

相信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维吾尔语言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必将在学术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DB].http/ /cn.

[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https[DB]///

[3]知网数据库【DB】http//

[4]胡壮麟.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料库 中介语 现状分析

一、语料库与语料库语言学

1.语料库

语料库是在随机采样的基础上收集人们实际使用的、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材料而创建起来的(何中清等,2011)。语料库为人们进行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事实和例证,同时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近年来,语料库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词典编撰和语法研究,扩展到语言教学、翻译研究等领域。语料库的局限性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例证、语言事实等,却无法对其进行解释、推理或提供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信息。

2.语料库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语料库语言学主要是指在语料库所提供的真实的语言数据的基础上,对详尽的语言事实进行宏观分析,从而探索语言使用的规律。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国内学习者语料库应用于中介语的研究迅速发展,已建立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EC中国英语语料库等,基于这些语料库的论文不断出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语料库在中介语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过去11年(2001年—2011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有关语料库中介语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并做了统计分析,归纳国内语料库应用于中介语的研究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语料库用于中介语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促进国内语料库在中介语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语料库+中介语”和“语料库语言学”等关键词进行文献筛选,期刊论文的搜索时间限定在2001—2011年,检索出了《外语教学与理论》、《外语界》等16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并从中最后确定了100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

三、研究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对词汇的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27篇),其后依次是语法(26篇)、口语(17篇)、写作(13篇),这四类主题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83%。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其他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8篇,研究主题涉及了语篇、话语、语义韵、语块等方面。

词汇:有关语料库应用于词汇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中国学习者词汇的使用,如张萍、周敏(2007)的“‘Besides’: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一文;词汇搭配,如钟珊辉(2009)的“基于语料库的Seek搭配行为对比研究”;词块,如张霞(2010)的“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研究”一文;类联接,如许家金、熊文新(2009)的“基于学习者英语语料的类联接研究概念、方法及例析”。

语法: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词类:如闫丽莉(2003)的“中国学生英语冠词习得初探——一项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研究”;句法:如胡学文(2007)的“中国学生英语双宾构式的习得——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时态:如张雪梅、杨滢滢(2009)的“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时态习得现状——一项基于中国英语专业写作语料库的研究”;语态:如陈万霞(2002)的“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看英语被动语态习得”。

写作:语料库应用于写作方面的研究涉及以下三方面的主题:写作用词特点:如何华清(2009)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句法:如王立非、张岩(2006)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疑问句式使用的特征——一项基于中外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语篇衔接:如潘璠、冯跃进(2004)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主要内容外,语料库应用于中介语的研究内容还涉及了语篇、语块、话语、语义韵等多个领域。

四、现状分析

1.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国内语料库应用于中介语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广泛,涉及的主题有词汇、语法、口语、写作、语篇、类连接、语块、话语,语义韵等。从表1可以看出,词汇是语料库应用于中介语研究的热点,依次研究较多的是语法、写作和口语。相比之下,对于其他领域如语篇(7)、语义韵(4)、话语(3)等研究较少。目前,基于语料库对中介语的研究多属于描述性或错误性分析,但是,对于隐藏在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原因,导致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语言习得方面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对如何最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改进英语教学从而帮助二语习得者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缩小与目标语的差距的切实的改进办法的研究较少。

2.所使用的语料库类型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从核心期刊上所选取的100篇文献中,所用到的语料库的总量为163,其中包括单个语料库在多篇论文中被使用。从主要所使用的语料库应用于语言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基于语料库对中介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词汇、口语、语法、写作等普通语言描述研究,深层研究较少。此外,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未真正应用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实践和英语教学。

3.研究特点

(1)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即从真实语言使用的数据出发,依赖于语言数据的频数或者概率信息,通过提取(extraction)—观察(observation)—概括(generalization)—解释(interpretation)的研究过程,描述语言事实,抽象语言学理论(甄凤超,2010)

(2)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中介语对比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语料库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对比本族语与中介语、不同母语背景的中介语、相同母语但不同习得阶段的中介语在一系列维度上的相关数据,概括出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差异、中介语的模式和学习者的行为趋势,发掘中介语的非本族语特征,并探讨引起这些特征的背后原因(卫乃兴,2006)

五、建议

1.拓展、深化语料库中介语的研究

自2000年以来,我国语料库中介语的研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基于语料库中介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语言描述或者错误分析层面,较少涉及这些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研究英语运用的特点及中常犯的错误,对比二语习得者和本族语者的语言特征及其不同的学习策略,研究差异背后的文化背景因素,确定适合中国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方法和教学体系。

2.建立适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在线语言数据库

把语料库中介语的研究成果,包括词汇、语法、写作、口语、语块、错误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建成在线语言数据库。一方面,二语习得者可以自主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比检测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充分利用在线语言数据库的研究成果,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缩小与本族语者的差距,从而切实提高语言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语言数据库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常犯错误和自身的语言特征、话语质量等;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语言数据库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水平与效率。

六、结语

通过文献检索和内容分析,本文对所统计的论文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1)国内语料库应用于中介语的研究领域广泛,但多数停留在语言描述和错误分析,研究不够深入。(2)研究论文所使用的语料库类型广,数量多。(3)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是“自下而上”和“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拓展、深化语料库中介语的研究;(2)建立适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在线语言数据库。

目前,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虽然仍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由于语料库的使用可以辅助人们对语言的“直觉“和“内省”判断,从而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语料库语言学已逐渐成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其研究已不局限于最初的语法研究和词典编撰,而是扩展到了语言教学、翻译研究、话语分析等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在二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中清,彭宣维.英语语料库研究综述:回顾、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2011(1).

[2]甄凤超.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0(3).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基于SSCI数据库1992-2011年语言学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论文和引文数据,对该领域论文的分布特征和引文影响进行分析,并探究中国作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情况及论文影响力等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言学 国际论文 引文影响

语言学是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涉及心理学、声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本文选取国际SSCI数据库1992-2011年收录的16757篇语言学领域的代表性论文,通过论文和引文的数据分析,探究该领域国际论文的分布规律和引文影响,并对中国作者的相关论文分布和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和分析,为语言学领域的科技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和政策依据。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Thomson Reuters公司的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 期刊引证报告。选取JCR中语言学(Linguistics)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为研究对象,下载1992-2011年该20种期刊在SSCI中收录的所有16757篇论文,并分析其论文分布及相关引文特征。所研究的20种期刊刊名及影响因子展示在表1中。

表1 语言学领域排名前20位SCI/SSCI期刊名称及影响因子

二、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

1. 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时间分布

图1展示了1992-2011年20年间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数量的发展趋势。从图中可见, 1992-2001十年间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1992-1993年)的814篇升至1969篇(2000-2001年)。2002-2003年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其后4年(2004-2007)再次增长,2006-2007年达到峰值(2080篇),但之后两年再度回落,最终2010-2011年上升至2043篇。

图1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时间分布(1992-2001)

2. 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国家分布及引文影响分析

对下载的16757篇论文作者地址进行分析,其中来自美国的论文共9010篇,占所有论文的53.8%,居绝对统治地位,远远超出排名第二的英格兰(2081篇,占12.4%)。图2展示了论文份额高于1%的前15位的国家,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共发表181篇论文。

图2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国家分布(1992-2001)

3. 语言学领域高影响论文分析

在16757篇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一篇论文题目是‘The natur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1], 该论文是发表于2002年的一篇综述性论文(Review),截止2013年1月17日已被引1067次。在研究型论文(article)中,被引次数最高的前三篇论文题目分别为‘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licited by syntactic anomaly’(1992年,被引509次), ‘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2008年,被引502次),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1994年,被引474次) [2-4]。

三、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分布与引文影响

1.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机构分布

在研究的16757篇论文中,署名含中国(Peoples R China)地址的论文共有181篇。表2列出了发文超过10篇的前6所机构英文名称和论文数量,分别为,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论文的机构分布非常集中,前6所机构的论文数达到156篇,占中国全部论文数的86%。

表2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的机构分布

2.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的国际合作分布

在论文地址包含中国的181篇论文中,有88篇为国际合著论文,国际合作率高达48.6%。在国际合著论文中,美国、英格兰和澳大利亚是中国在语言学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分别合作发表43篇、33篇与10篇论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北美、欧洲和澳洲国家为主导,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合作相对较少。对比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与国内论文的影响力发现,在中国作者独立发表的93篇论文中,篇均被引次数为5.19次,而88篇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7.75次,由此可见,国际合作可显著提升论文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四、研究结论

语言学领域的16757篇代表性国际论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在该领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美国、英格兰和澳大利亚是中国在语言学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国际合作论文提升了中国论文的影响度,但中国论文的整体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国作者发表的181篇论文中,超过半数的论文(99篇)是从心理学的方向研究语言学的相关问题的,在其它相关领域和方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Yonelinas, AP. The natur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2, 46(3): 441-517.

[2] Osterhout, L& Holcomb, Pj.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licited by syntactic anomaly

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2, 31(6): 785-806.

[3] Baayen, R. H., Davidson, D. J.& Bates, D. M. 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8, 59(4): 390-412.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评价理论;学术论文摘要;对比分析

1.引言

一直以来,学术论文写作是我们英语学习得一个重要环节。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一篇论文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试图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摘要的评价资源实现形式以及分布情况,考察二者的异同,以期对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2.评价理论及其基本框架

评价系统(The Appraisal Systems) 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评价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中学和其他场所语文水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研究由Martin指导,Caroline Coffin,Rick Iedema,Henrike Korner,David Rose,Robert Vee 和Peter White 参与。这项研究是“写得得体”(Write It Right)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评价理论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次系统又可以次系统化。

态度系统指对文本,人类行为和现象所作出的判断。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任何句子都传递者积极和消极的评价。态度可以明确或者含蓄的表达。态度是指向文化的并与读者的意识形态相关。态度可以通过表品质的词来表达,如happy;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来表达,如like; 通过情态状语表达,如happily。态度包含三个系范畴: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判断系统又可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鉴赏系统又可分为:反应、构成和价值。

介入系统深受Bakhtin (1981,1986)对话性和多语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介入资源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说话者或作者自己介入对话中,一定程度上展示加入、承认、回应、挑战或拒绝其他作者或说话者的声音,或者对其他说话者或作者的回应做出可能的预期。介入分为对话扩展和对话紧缩。对话扩展又可次系统化为包容和归属;对话紧缩可次系统化为弃言和借言。介入可以通过情态词、言剧性表达、模糊语等来实现,如may,it is said that等。

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的程度的分级资源,包含语势和聚焦。语势有强势和弱势之分,聚焦有明显和模糊之分。级差可以通过一些表程度的词来实现,如 some,plausible等。

3.语料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60篇英文摘要,其中30篇摘要取自《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杂志,建立语料库JAC。另外30篇摘要取自中国知网中英语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建立了语料库TAC。文章提交时间均为2011及2012年

4.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三个次系统对语料进行分析:态度,介入,级差。首先对态度展开对比分析。

4.1 基于态度的对比分析

态度有明确和含蓄的表达,本论文只关注明确的态度词汇表达。二语料库都含有较多的态度资源,如例(1)中斜体部分显示。

(1)…this distinction has regarded as insignificant || (attitude: appreciation)…

在两个语料库中,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都是以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说明二者都采用较多的鉴赏资源而较少采用情感资源,这符合摘要的性质:客观性。但是,期刊摘要的鉴赏资源要远远高于学生使用鉴赏资源的数量,而判断资源较少。这说明学生更愿意采用间接的判断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期刊作者更加灵活。摘要中,态度资源经常使用的词汇表达有effective,important等词。

4.2 基于介入的对比分析

介入资源表达的是声音的来源。介入系统包含对话扩展和对话紧缩。对话扩展包含包容和归属;对话紧缩包含宣言和弃言。首先考察对话扩展展开对比分析。

二者都采用较多的包容和归属资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3)和(4)中粗体部分显示。

(2)mothers/fathers of twins or who may || (engagement: entertain) be strangers…

期刊作者采用的包容资源要略多于学生所使用的,而归属资源则相对较少。

在对两语料库的分析中发现二者都采用的弃言资源区别不大。所以这里只针对宣言资源进行分析。二者采用的宣言资源都相对较少,比如例(3)中粗体部分显示。

(3)…hedge surely || (engagement: concur) has an effect on language.

期刊学者使用的宣称资源要远远大于学生;而学生使用的支持资源则较多。这说明,学生在表达结论时更倾向于使用支持。

4.3 基于级差的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本研究的作者发现,期刊作者和学生都采用较多的语势资源,语势中,表示数量和强度的词占多数,如例(8)和(9)中下划线部分显示。

(4)The conclusions tend to be more frequent || (graduation: force)…

在级差资源中,期刊论文作者采用的明显资源要远远大于学生,这说明期刊作者更加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吗,说服力更强。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评价资源;作者主要通过态度、介入和级差来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其中,态度资源中期刊作者使用更多的鉴赏资源;介入资源中,使用更多的宣称资源;级差资源中,使用更多的明显资源。

总之,将本文所做的对比分析应用于英语论文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英语论文摘要评价资源的使用规律,以提高撰写英文论文摘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2] Martin,J. R. & White,P. R. 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 鞠玉梅. (2004). 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外语教学》. (2),32-36.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作者简介: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8篇

学术论文导言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类分析作为一种语篇组织形式,学术论文导言体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其特定的语类模式。本研究以学术论文的导言为研究语料,从跨语言的视角来研究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以便帮助国内学术界了解国际刊物的写作规范,从而使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符合国际惯例与要求。此外,本研究能够为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以语类理论为理论基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体学、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已从对语篇的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并试图从语篇的语类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于是,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中的一个新课题“语类分析”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语篇类型,学术论文导言阐明论文撰写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概括论文的观点和结论,是一种具有交际目的的社会行为,有其特定的谋篇原则。学术论文导言的研究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是Swales(1990)提出的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CARS Model)。该模式是以语步(move)和步骤(step)为出发点的语类结构分析模式。1981年,Swales提出了学术论文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1990年,Swales改进了这一结构,提出了CARS模式,将学术论文导言分为3个语步,每个语步由数个步骤(共11个步骤)来完成。

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包含3个步骤:步骤1,提出研究中心点和或步骤2,具化主题和或步骤3,回顾前人研究。

语步2:建立研究空间,包含步骤1,A提出与前人研究相反的观点或B指出研究不足或C提出问题或D继承传统研究。

语步3:填补研究空间,包含3个步骤:

步骤1:A概述研究意图或B阐述当前研究;

步骤2:阐述主要发现;

步骤3:介绍论文结构。CARS模式为研究各类语篇的交际行为及其交际目的的实现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二、研究语料及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是从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教学实证研究的论文中随机选取的。英、汉语论文导言各50篇,均选自应用语言学领域权威的学术期刊。英语语料选自Applied Linguistics;汉语语料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料选取后,笔者根据Swales提出的CARS模式分析英汉学术论文导言的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语步构成,对其语类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步构成和分布对比

根据Swales提出的语类分析理论,本研究对选取的英汉学术论文导言进行语类结构分析,发现了CARS模式各语步出现频率和分布规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存在以下相同之处:CARS模式中的3个语步均在英汉学术论文的导言中出现,且分布均匀,大多数导言的语步结构沿着“语步1――语步2――语步3”的顺序展开。其中语步1在两种语言的论文导言中出现率都是100%,是出现率最高的必选语步。语步3在英汉语论文导言中出现的频率差不多,分别是90%和84%。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导言中,步骤1A概述研究意图或B阐述当前研究方法,都是语步3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步骤。

(二)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步数量对比

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CARS模式语步数量对比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90.0%的英语论文导言同时包含有CARS模式中的3个语步,只有10%的英语导言包含2个语步,没有含1个语步的英语导言。而汉语论文中只有58.0%的导言同时包含3个语步,17%的汉语导言包含2个语步,还有4%的汉语导言只包含1个语步。

由此可见,英语导言的语类结构比汉语导言更完整,更符合CARS模式。汉语导言CARS模式的不完整主要是因为导言写作者倾向于省略语步2。在导言语篇中省略必选语步被英语学者认为是语类修辞结构缺陷,因为缺少一个或几个基本的结构成分会影响到文本信息的呈现。Carrel(1984)和Salager-Meyer(1990)的研究发现,当一个文本存在修辞结构缺陷时,读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减弱。结构好的导言应该同时包含并按照逻辑依次呈现CARS模式中的3个必选语步。对于这个国际论文写作惯例有的汉语学术论文作者并不了解,因而没有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这也是汉语论文导言不完整的一个原因。

四、结语

学术论文导言的研究,对于理解一篇论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英汉学术论文导言中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语境下同一语类的不同语篇结构,并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受语料所限,本研究只对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教学实证研究方面的英汉语学术论文导言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后的研究可增加语料的数量和范围,使分析更加客观和全面。

尽管如此,本研究可以帮助国内学术界更好地了解国际写作惯例,从而使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符合国际要求,更好地为国内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同时,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改进语言写作教学效果,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延江.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批评性言语行为的语类视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Swales,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3]Swales,J.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s. Birmingham:The University of Aston,1981.

[4]滕延江.学术语篇中的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01):28-32.

[5]Carrell,P.L.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organization on ESL readers.TESOL Quarterly,1984,(18):441-469.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 1980:3)概念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悉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面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因而,本文通过检索过去十七年间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入手探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状况,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测。这类回顾性工作不但可以拓宽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空间,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概念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未来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把握,也有助于他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在借鉴已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源数据整理归类,重点对2000年至2011年间刊载在国内八家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对各类主题的研究发展态势进行对照分析,旨在呈现当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全貌。

二、当前研究

(一)主要数据来源

首先,笔者以“概念隐喻”为关键词,检索了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所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的文献,得出表1:

表1:1995~2011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的文献

表1显示,这期间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至2011年,因此本研究侧重于这一时期的工作,通过检索2000年至2011年间CNKI所收录的国内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它们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当代语言学》和《外国语文》,得出表2。

表2:2000~2011年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论文数目

(二)概念隐喻研究主题界定

在仔细研究每篇论文摘要和主要内容之后,将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各类内容汇总,并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六项概念隐喻研究的主题:(1)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概念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习语或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等;(2)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包括英汉听觉概念隐喻、英汉时间-空间概念隐喻、英汉动物概念隐喻、英汉人体概念隐喻、英汉政治语篇概念隐喻、英汉爱情或情感概念隐喻等;(3)概念隐喻属性研究:对概念隐喻属性展开论述,包括系统性、连贯性、投射或映射、体验性和普遍性等;(4)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there be句型、无灵主语句和委婉语等;(5)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分析某篇小说或诗歌中概念隐喻的性质及特点;(6)述介或述评:对国外某本专著的理论介绍或评价。

三、结果与讨论

(一)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国内概念隐喻研究(1995~2011年)

表1显示了1995年至2011年五个时间段概念隐喻研究文献的刊载情况,其具体变化趋势如图1。

图1:1995~2011年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图1展示了1995年至2011年间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概念隐喻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2000年至2002年缓慢上升,大规模的概念隐喻研究工作起始于2003~2005年这一时间段,此后六年间论文数量逐年锐增。整体而言,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呈不断上升之势。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外各种语言学教材和语言学理论逐渐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尤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许多专家学者由此开始开展相关研究。

2.国内概念隐喻研究(2000~2011年)

表2显示了八家外语核心期刊收载的概念隐喻文献具体数目,其逐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显示,2001年研究概念隐喻的论文数最少(3篇),随后呈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升至11篇;其后五年论文数略有下降。2009至2011年论文数达到高峰,其中2010年论文数达到16篇,居历年之首。12年间论文篇数虽有起落,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2: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情况(2000~2011年)

(二)概念隐喻研究各项内容

根据所拟定的主题目录,笔者对2000年至2011年间核心期刊上所刊登的100篇论文的摘要、主要内容和文献综述逐一认真阅读研究,最终将各类文章划分如表3所示。

表3:2000~2011年各项主题论文分布

表3显示,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概念隐喻研究文献涉及领域较广,其中研究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的论文份量最为突出(2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23%;探讨概念隐喻属性及概念隐喻述介或述评的论文数量位列第二与第三(分别为21篇和18篇);运用概念隐喻对文学作品展开研究的论文篇数较少。

(三)各项概念隐喻主题研究发展趋势

表3显示了各类主题论文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篇数分布,具体变化趋势可从这六个阶段的比例变化中窥见一斑(见表4)。

表4:2000~2011年各主题论文比例变化

表4显示,有关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概念隐喻属性研究的论文较多。其中,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在2000年至2005年间一直在20%以上,2010至2011年间接近30%。概念隐喻属性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在2002年至2003年间过半,其后六年比例一直维持在20%以上,2010~2011年两年间有所下降。其它主题文章中,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和述介或述评类文章比例变化不大;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文章比例上升幅度突出,从第一至第三阶段的零跃升到第六阶段的13%。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植根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鉴于此,卢卫中(2003)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理论基础、认知特点以及英汉语言在人体隐喻化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齐振海&王义娜(2007)、齐振海&覃修桂(2004)及齐振海(2003)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英汉语料,对“心”隐喻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中西文化对“心”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此外,覃修桂(2009)、项成东&王茂(2009)、张立英&徐勇(2010)、周榕(2000)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系统对比和分析了英汉语中听觉隐喻、动物隐喻、爱情隐喻和理智隐喻、时间隐喻,认为既有共性也存在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个性。

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概念隐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陈朗(2010),刘艳、李金屏(2011),戴禄华(2010),汪少华(2005),王守元和刘振前(2003),赵彦春、黄建华(2003),肖福寿(2000)提倡把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在外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隐喻思维,以提升其隐喻能力,并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朱建新(2009)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

3.概念隐喻属性研究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是概念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旭、叶狂(2003),王勤玲(2005),刘正光(2003),刘世理(2009)和王寅(2010)从概念隐喻的系统性、连贯性、体验性、映射入手,探讨了概念隐喻的内涵系统,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概念隐喻综合分析研究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书面语中一种典型句型和独特语言现象。何明珠(2011)(2003)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探究英语无灵主语句的形成原因、语用特征和汉译途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there-be”结构称作存在过程,用以表达某物的存在或发生。柴同文(2011、2009)考察存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提出了“隐喻存在句”这一概念。

5.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学作品,是目前概念隐喻研究的新趋势。梁晓晖(2011)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探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关于时间的概念隐喻。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用语和人物的语言都蕴含着“TIME IS SPACE”这一概念隐喻,从而在客观真实的时间观之外又建构了人类感知的时间观,即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主张的现象学时间观。黄华(2009)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德・休斯的诗篇《思想之狐》,初步证明“语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径”这一语言观。梅德明和高文成(2006)以概念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老子》中“道”“无为”“德”和“辩证法”四个核心的概念隐喻,证明认知隐喻观的共性。赵秀凤(2009)通过分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认为概念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和可重构性使读者能够重构和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纷繁复杂的生活直觉和人生感悟,引感认同,体悟纷乱的意识表层所蕴含的主题和美学意义。

6.述介或述评

此次文献统计中出现了一些报告国外概念隐喻研究理论的文章。如赵秀凤(2011)通过述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的《多模态隐喻》,介绍了概念隐喻多模态的新发展;张辉和周红英(2010)结合Kristiansen & Dirven(2008)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简要述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裴霜霜和周榕(2011)结合Elena Semino的《语篇中的隐喻》,系统研究了自然语篇中隐喻表达的形式特征及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发挥的功能;苏晓军(2010)结合R.W.Gibbs主编的《剑桥隐喻与思维手册》,介绍了隐喻的根基、隐喻的理解、语言与文化中的隐喻、推理与感情中的隐喻和非言语表达中的隐喻;张天伟(2007)结合Zoltán Kovecses的《文化中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些述介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新进展的文章,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四、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而言,在国内概念隐喻研究中,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类文章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这表明长期以来把该理论用于实践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多视角、多维度概念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使得概念隐喻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本文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称谓的认知理据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2]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23~28.

[3]齐振海,王义娜.“心”词语的认知框架[J].外语学刊,2007,

(1):61~66.

[4]齐振海,覃修桂.“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

2004,(6):24~28.

[5]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

语研究,2003,(3):24~27.

[6]覃修桂.英汉语听觉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学刊,

2009,(1):37~42.

[7]项成东,王茂.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

2009,(3):239~247.

[8]张立英,徐勇.从语料库看英汉隐喻模式的异同――以爱情隐

喻和理智隐喻为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54~56.

[9]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1):

58~66.

[10]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5):

47~49.

[11]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

以in为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1~64.

[12]戴禄华.词语的“树”隐喻及其对词汇认知的启示[J].外国语

文,2010,(3):111~113.

[13]汪少华.话语中的隐喻认知过程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

2005,(2):42~46.

[14]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

(1):48~53.

[15]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词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

2000,(2):151~162.

[16]肖福寿.英语成语意义新探[J].外语教学,2000,(2):

39~46.

[17]朱建新.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文,2009,(6):

121~126.

[18]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

2003,(3):1~7.

[19]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

刊,2005,(1):42~46.

[20]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3):

8~14.

[21]刘世理.范畴映射:语义的扩展与限制[J].外语教学,2009,

(5):25~28.

[22]王寅.体验哲学探源[J].外国语文,2010,(6):45~50.

[23]何明珠.英语无灵主语句的隐喻性与生命性认知探源[J].外国

语文,2011,(5):39~43.

[24]何明珠.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理解与翻译[J].外语教学,2003,

(5):51~55.

[25]柴同文.英语存在句“there-be”结构隐喻的认知功能视角

[J].外语教学,2011,(5):43~50.

[26]柴同文.隐喻存在句及其生成机制[J].外国语文,2009,(1):

109~115.

[27]梁晓晖.“时间是一个房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时间

概念隐喻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文,2011,(1):44~50.

[28]黄华.语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径――从认知视角分析诗篇

《思想之狐》之一[J].外语学刊,2009,(6):1~4.

[29]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6,(3):42~46.

[30]赵秀凤.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

的认知文体学分析[J].外国语文,2009,(2):11~17.

[31]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

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1.

[32]张辉,周红英.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兼评Kristiansen&Dirven(2008)的《认知社会语言学》[J].外语学刊,2010,(3):36~42.

[33]裴霜霜,周榕.以自然语篇和语料库为基础的隐喻研究――

《语篇中的隐喻》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315~318.

[34]苏晓军.《剑桥隐喻与思维手册》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0,

(4):373~376.

[35]张天伟.认知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兼评《文化中的隐喻:

普遍性与变异性》[J].外语研究,2007,(6):36~40.

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献综述 英汉学术论文 分布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了语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各类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对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尤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而对作为学术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综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汉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文献回顾能够体现论文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论证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观综合文献的能力,是整个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1]鉴于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以Swales学派体裁理论以及Connor的对比修辞理论为基础,从分布特征对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同一体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异同。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声望(reputation)和可读性(accessibility)的原则[2],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 Mathematics 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s and Discussion)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 (1990) 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中的字(词)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 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词)数占相应各部分字(词)数的百分比。 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占引言总字数的495%),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t=1615,1953, 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汉语论文为50)。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9-34.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上一篇:社交语言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语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