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探求汉字的文化意蕴

时间:2022-09-05 12:02:03

简单探求汉字的文化意蕴

摘要: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中国文化也仰仗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特别是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本文从汉字的形音义出发来简单揭示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从而揭示汉字的的优越性,确定汉字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汉字 形体 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特别是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构形,无不是文化的积淀。我们通过对汉字的拆解与阐释,不仅可以“重建”古人的生活、制度、习俗、观念、思维,还可以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汉字的字音、字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字义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得越来越繁富,从而积淀成现行汉字瑰丽的人文景观。下面我们通过古汉字的形体分析研究,结合文献记载,来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

(一)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都是由渔猎时期到畜牧时期,再由畜牧期到稼耕期,这些内容在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逐,甲骨文,从豕、从足,意为追逐野兽。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渔猎和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

长期的劳动使古人的智力逐渐提高,他们的生产手段也有了改进,使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古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同时火在生产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焚,甲骨文像大火烧丛林。放火焚烧森林,使生活于林中的各种动物四散奔逃,小的动物可能会死于林中,大的逃出林外,早已守候在那里的人们便用准备好的石头、木棒等武器击打并捕获它们。焦,甲骨文像以火烧烤鸟之状;炙,似将肉放在火上烧烤之形。这些字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情况。

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某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度进入畜牧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甲骨文像把牛圈在栅栏里。家,则是把猪养在圈内。畜牧生活中喂养牲畜,需要采集植物,在实践中,人们也逐步认识并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逐渐地人们有意识地去播种、收获禾谷之类的农作物,农业便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俨然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的形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种,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这些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贝的使用在甲骨文里极少见,而在金文中却很多,如货、买、卖、赁、贸、责、赋、贵、贱,这些字说明当时贝已被作为货币使用,所以从贝的这些字或代表货币,或表经商行为;贝既然是货币,所以也被作为装饰品,或作赏赐之用,贝、婴、赏、赐等字便体现了贝在当时的作用的。以上我们透过汉字饱览了古老华夏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二)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变迁的脉络在史无验证的时代很难把握,而古老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汉字产生的时代正是汉民族由荒蛮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从一些古老的象形字、会意字中我们尚可透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某些侧面。

“法”,繁体为“”。会意字,从水,从,从去。“法”的金文从水,从人,从口,从。“水”静则平;“人”、“口”意为人发生口角,争讼不休;“”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别曲直真伪,分辨是非对错。“法”的金文字形表现的是辨别真伪,以求公正执法的行为。《说文・水部》“法,刑也。”“法”的本义是刑法、法律、法度。繁体与简体的“法”字中均有“水”。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草木得水而生,动物饮水而长,而社会有法而安,故“法”从水。水还具有清澈透明、泽被万物、可载可覆等特征。“法”从水,清楚地传达了“法”的深刻内涵。姓,从女从生。人有姓,而姓从母,繁衍后代的母性在当时的地位是至尊的,神农氏以姜为姓,黄帝以姬为姓,少昊氏姓嬴,虞舜姓姚,禹之姓姒,都从女,并非偶然现象,而恰恰是母系氏族遗制的体现。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间战事频繁,掠夺和聚敛私有财产逐渐加剧,阶级社会出现,奴隶制产生。仆,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捧着粪箕为人服务。抑,像女子之首被人按抑之形。俘,则像用手按住一屈膝跪在地上之人的脖颈之形。甲骨文中某些字能反映出商代统治阶级对人的践踏和残害。此外还有些像以斧钺砍头,以锯断人之足的字。由这些汉字可见,商代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奴役是何等的残忍。通过这些字形的分析,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制度和文化

(三)道德风尚和教育

中国文化属于以求善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伦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确立,而后日趋显著,统治中国几千年,直今仍根深蒂固。汉字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孝”,会意字,从老省,从子。“”为“老”省,指父母、老人,为长辈。“子”为子女、子孙,为晚辈。“”于“子”上,体现了子为老人所生、老人所养、老人所教;“子”在“”下,体现了子孙要以老人为上、老人为先、老人为本。“孝”字的结构体现了老人在上、子孙在下的伦理关系,强调了“孝”就是要尊敬老人、赡养老人,使老人无忧,完老人之志。“孝”是物质上的“养”,也是精神上的“敬”。金文、小篆的“孝”,上为手持拐杖、弯腰驼背的老人,下为一个小孩,意为:老人年岁已大,行动不便,走路不稳,子女要搀扶、照顾老人。《说文・部》:“孝,善事父母者。”“孝”的本义就是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古代的宗法制度也可从汉字中得以管窥。男,甲骨文像一人持耒于田中之形,可见男子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妇,从女从帚,意为在家中执帚箕收拾家务。父,以手执攴形,攴可训妻教子、孩子,因此父为一家之长。母,突出双乳之形,意味着母亲的职责是哺育子女。男女分工,父母各司其职,活生生一幅古代家庭生活的写照。这些汉子中体现着深刻的道德内涵,里面渗透着汉民族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

(四)宗教迷信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根本无法与大自然抗争,他们不仅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更对人的生老病死茫然无知,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于是古人便把这一切归于一种超人的力量,鬼神便产生了而且主宰着人类的命运。殷周是我国原始宗教鼎盛时期,每事必卜必祭。考察相关的甲骨文、金文可观其一斑。神,金文从示,右边是一跪拜的人形。示,像用石头或木杆立起的墓碑之形,是神仙灵魂托居之所。所以,所有表祝祷之事的汉字,皆从示,例如:禊、祠、祝、祓、社、祜、等等,以上所录还远不是表祭祀文字的全部,但古代祭祀范围之广、祭祀活动之频繁已可略见一斑。

实际上几乎所有早期汉字的构形都根源于对具休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古人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视辫、判断、记忆等来认识并创造汉字,因此从汉字本身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还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民俗风尚、宗教迷信和伦理道德,体现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心理。因此可以说,汉字从本身内容到形式都是对中国文化鲜活的阐释,充分体现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一言以蔽之,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各种形态有着血肉难分的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考文献:

[1]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 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段瑾瑜.浅析汉字形体结构中的文化意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

[4] 张福龙.汉字文化学综述.语文学刊,2013

作者简介:郑真真,河南许昌人,安徽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字专业

上一篇:人与自然的理往 下一篇:中国传统图案在家用纺织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