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探索

时间:2022-09-09 10:02:22

【摘要】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期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的。这一时期不仅是孩子们身体成长、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刻,也是性格品德培养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

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探索

摘 要:家庭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社会成分在人类的生存演变及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传统的家庭模式主要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婚姻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离婚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其涉及到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夫妻双方,而是提醒我们更应关注到离婚对未成年人成长与教育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我国目前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成因,从而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关键词: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35-02

一、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

(一)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的特殊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期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的。这一时期不仅是孩子们身体成长、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刻,也是性格品德培养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更是社会化过程的起点。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逻辑的进程,成年时期表现出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在未成年时期。对于离婚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而言,父母离婚给他们带来的首先是被迫接受的正常父母子女关系的改变,他们会很直观的感受到自己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同父母双方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异常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极易成为周围舆论的焦点,特别是与孩子的生活圈最为贴近的群体的舆论。不良的舆论会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双重负担与压力,外界长期的刺激势必不利于其成长健康。而未成年人自身如若不能够对父母做法有正确认识,也会使其出现不健康的成长倾向。

颠覆传统理念中父母子女的家庭结构,这种重新形成的不完整的家庭结构限制了家庭功能的最好发挥,并使得某些传统功能逐步弱化,最突出的就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功能。离婚者由于在情绪、健康方面所受的影响,必然导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与方法上出现偏差,影响未成年人心智发育。经受过父母离婚打击的未成年人往往性格孤僻,情绪易两极化、喜怒无常,进而出现交往意识淡薄、行为和表现力较被动、缺乏沟通与协作能力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已成为原本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未成年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

(二)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离婚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不应成为残缺家庭的牺牲品。如何让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受父母离婚影响,让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仍能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已经是全社会都应广泛关注并积极配合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发展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依靠概括性的法律条文或者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自愿关爱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功能的缺失需要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相应的帮助与补偿,并提供一定的文化教育与心理辅导。面对目前社会上离婚家庭数量的日益攀升,急需建立针对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其成因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法律等手段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涵盖保险、福利、救济、优抚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我国目前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但发展速度仍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立法整体滞后;保障对象没有惠及全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欠缺、经费严重不足等等。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势必影响到建立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时的理论拓展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逐步规范并法制化,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机构的广泛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施行标志着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备,基本形成了以宪法基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核心,囊括《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其他相关法律和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框架体系。但目前我国在对未成年人的立法中还有一定欠缺,已制定的法律相对散乱,内容不够充分,相关法律间的衔接性不好。具体条文多以原则性为主,实际操作性较差,也缺乏监督和执行力度。更没有根据未成年人群体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细致划分,以制定针对性强的保障制度。以婚姻家庭关系领域为例,对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大多以父母本位来制定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监护与教育,没有真正以未成年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到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有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因素。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的特点决定了其特殊需求,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帮助其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及时扭转性格缺陷,保证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完善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社会保障制度

(一)加强宣传教育,德治配合法治

亡羊补牢终究是弥补性的措施,未雨绸缪才能治标治本。如何对家长进行教育,如何让问题家庭数量减少、离婚大潮有所回落,才是保障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最根本的任务。在英美等国家,婚恋教育是从青少年时期就被抓起的,针对成人的夫妻教育则更为普及,一些国家还会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解决婚姻家庭方面的事务。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加幸福婚姻,减少不幸家庭或离婚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患。就我国现状而言,也应增加此类教育投入,并可以采取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舆论相配合的方式进行。

所谓一般与特殊相结合中的“一般”主要是指,婚前教育应面向社会、分年龄层地进行普及性教育,教育内容和目的是让未来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双方对婚姻有全面而清醒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婚姻不只是两厢情愿一起过日子那么简单,双方会在婚姻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如何让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如何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对彼此、对家庭、对子女和对社会的责任,如何经营一段婚姻、一个家庭。而“特殊”是指针对婚姻已经出现各种问题的家庭,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根据个体的差异,对出现矛盾的家庭进行再教育或一对一的具体辅导、帮助,尽量想办法化解婚姻危机。即使最终婚姻关系无法调和,也应采取最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且对未成年子女影响最小的方法使这段婚姻解体。

所谓政府主导与社会舆论相结合,是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政府和社会对离婚率不断升高现象的调控,采取各种措施改变或缓解此种现象。具体而言,应加大力度运用德治的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婚姻观,使全社会形成统一、正确的对待婚姻家庭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并设置专门性机构深入基层开展责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应对各种婚姻家庭事务。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在全民注重平安和谐家庭的同时,意识到离婚家庭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存在性,以正确的眼光来正视离婚现象、对待离婚家庭,消除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对离婚家庭子女的偏见和负面评价。

(二)明确责任主体

1、家长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到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人父母就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即使夫妻离婚,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也并没有消灭,双方仍必须继续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只是行使方式会有变化而已。父母双方应该了解家庭结构的缺损可能对子女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尽力克服。总的原则是让孩子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抚养和教育费用之外,积极主动创造并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以确保子女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2、学校

作为与未成年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学校,尤其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作用,教师的素质偏差和教育措施的不得力会助长不良的风气和行为。学校应该从教育环境入手,影响和改造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各类互动活动。还可以尝试将法制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学校与周围社区、街道、派出所等保持密切联系,将特殊学生的资料共享,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心与教育,改善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3、政府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保障儿童实现权利的责任主体是各缔约国。政府要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规划与组织实施,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设立专项保护基金或财政预算,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来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未成年人保护有关工作,开辟供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的各类场所,支持并鼓励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成立相关项目并提供必要的经济协助。政府各部门还应为离婚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子女教育指导、优先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岗位等。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就有很好的相关操作实践。例如,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县以上政府、学校和父母的各项责任与义务,为确保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单亲有未成年子女失业人员增加了失业保险待遇,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经济保障。

4、其他社会组织

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并非社会组织数量越多就越能发挥作用,而是要规范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在保障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中的责任,并在法律范畴认可其地位并协助其开展工作。比如,社会上有很多福利机构的运作资金全部来自社会的零散捐赠,无法确保其持续发展;妇联作为妇女的专门组织,多年来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期间,经常发起为单亲困难成员捐赠救助款和各种生活用品。但这些资助时有时无,无法形成制度性力量。政府与社会应建立良性的互动运营机制,创造良好的登记注册等相关制度环境,协调运营资金,共同合作确保社会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更有利于社会各界全方位地对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提供帮助。

(三)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与监督制度

1、加快法律制定,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未成年人救助制度,制定了救助法或福利法,为实现未成年人权利提供保障。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缺少必要的基本法律的支撑,框架体系不够严谨完善,需要通过立法逐步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宽并专门化。我国目前虽有很多部门法涉及到了未成年人保护,但专门为未成年人保护而制定的法律数量很少,因而具体规定相对粗糙,还有很多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特殊需要而制定社会救助制度等等。因此,一系列专门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丞待完善。

2、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持续供给

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障的资金可以来源于社会很多方面,并且将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法制化。政府可以通过协调财政投入比例、增加专项税收、减免部分特殊群体税收、为经济严重困难的离婚家庭提供财政优惠等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经济与物质的支持,或者对慈善、福利事业的运营给予适当调控,以确保各项保障项目能顺利实施。

(四)增加监督机制,保障责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但由于这样的规定明显过于简单粗糙,又没有规范的长效机制实施监督管理,实践中只有共青团、妇联等部分社会团体积极工作,更多部门会互相推诿,不重视自己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应负的责任。事实上,这种没有规范制度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对侵害的预防及获得救济。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来看,建立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利于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楠.浅析单亲家庭社会保障政策[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6.

[2]张月春.对离婚所引发问题的几点对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3]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上一篇: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