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软实力视野下的大学排名

时间:2022-09-09 09:38:42

浅析大学软实力视野下的大学排名

摘要:大学排名作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已经受到来自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对大学软实力以及目前大学排名中软实力的缺失等问题的阐述,来思考大学排名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 大学软实力 大学排名

曾几何时,大学排名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和热点,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像音乐排行榜一样引人关注。与此同时,对大学排名的是与非也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尝试着从大学软实力的视野出发来认识大学排名。

1 大学软实力

大学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一般政治团体、机构、企业等组织的一种专业组织,它是一个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追求学术自由、传承文化的实体。与一般组织一样,大学的综合实力也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构成。“硬实力”(HARDPOWER)即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是一种显性的物质力量;对应的“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是一种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大学组织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教育性、学术性、民主性、开放性、松散性和两重性六个方面。①大学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软实力具有一般组织软实力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软实力在大学组织中的体现就是大学软实力,它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它源于大学综合实力。②结合软实力、大学组织特性以及大学软实力的相关表述,我们可以把大学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为:所谓大学软实力,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和竞争态势下的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行为规范、意识形态、文化魅力、政治制度等方面通过吸引、同化、渗透等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可被感知的隐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大学软实力体现于大学政治制度的吸引、大学文化的感染以及大学精神的感召之中,这些软要素相互影响,发挥着彼此应有的作用。

大学软实力对于一所大学的持续发展来说,是内隐的起根本推动作用的核心竞争力,它与硬实力共同构成大学的综合实力,两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是硬实力的内部延伸,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但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学排名,似乎都忽视了大学软实力的作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大学软实力建设陷于边缘化的艰难处境。

2 大学排名中软实力现状

对于大学排名,很多大学都是又爱又恨。不同的排名,提供了自由解说的无限空间,你不妨各取所需。目前中国的大学排名,主要有三类:一,民间的排名,比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的排名;二,教育部的排名,比如一个月前出台的一级学科排名;三,外国媒介,比如《泰晤士报》的排名。形形的大学排名,真真假假,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学评价指标更多地集中于硬实力方面,如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等。

现在大学排名之所以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取信于民,这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取决于获得数据的方式,也取决于具体操作时是否严谨。主要是评价的指标体系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也就说,大学排名只是在某一程度范围内进行比较的评价结果。指标体系设计得如何,其权重如何,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名次。比如,科研经费和学术声誉,二者各自所占比例的大小。注重前者还是注重后者,决定了北大、清华哪个在前。按国内的大排名(即不考虑理工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区别),清华在北大之上;但如果在外国,北大在清华之上。这其实是评价标准设计的问题。如果像上面公布的那样,北大文科所占分数,只等于清华理科所占分数的四分之一,这就必然出现工科院校排名普遍在综合大学之上的情况。照这样算,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国科技大、华中科技大等,排名都在很多很好的综合大学之前。这有两个原因,第一,硬件指标,即国家拨给或企业资助的经费;其次,院士数目,文科没有院士,而“著名学者”又不是可以准确把握的概念。综合大学里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可能人才济济,但无法量化为“有效指标”,再加上科研经费少,难怪不能跟理工科院校比。

在大学评价指标里,还有一项是学术声誉。所谓的学术声誉,也就是学界以及社会对于这所大学的认可程度。不靠统计,凭印象、凭直觉、凭口碑来下判断。相对来说,外国人更看重学术声誉,而中国人呢,更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堂而皇之拿出来的数字。于是,差异出现了。那个让北大人欢欣鼓舞的《泰晤土报》大学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十七,在我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据说,这次排名主要依据五项指标:第一,国际教师比例,第二,国际学生比例,第三,教师与学生比例,第四,教师科研成果的引用――这四个指标,北大都很一般;但第五项指标――学术声誉,北大居然高达322分,单项全世界排名第10,一下子提升了北大的排名(《泰晤士报》推出最佳高校排名,北大跻身全球前20名,《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10日)。换句话说,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中国在崛起,而且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者们在关注中国的同时,也在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这就有意无意地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声誉。北大在中国很重要,那就上北大吧。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一设想,使大家认定北大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北大在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史上,曾发挥很大作用,这一点,给各国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排名时大大加分。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排名,外国的太“虚”,中国的太“实”;太虚太实,都不太可靠。按照目前中国的趋势,大学排名越来越倾向于避虚就实,过分重“物”轻“人”也就是强调“数字”而忽略“影响”。这就使得玄虚的、可以感知但无法量化的“社会声誉”被大学排名所边缘化。

70年前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讲的一段话:“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故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名教授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思想,凝聚为一句通俗易懂的格言:大学的关键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段话虽然说一所大学其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大师”,而不是在大众化教育理念催生下的“大楼林立”。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大学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硬邦邦的办学设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学的专业设置以及骄人的科研成果,还要依靠这些硬实力背后的延伸力,需要校园文化、制度、政治以及大学精神来凝聚,形成一股独特的竞争力量,这就是大学软实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大学排名重“硬”轻“软”、重“物”轻“人”、重“理”轻“文”,这对大学发展的导向上会形成误导,让很多大学盲目扩大规模,大力投资于硬实力的建设,而忽略了不能被量化的“软实力”,这对于一所大学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开展大学排名的建议

建立在对大学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大学排名,目前已成为高校评估的热点问题,社会意义是非常显著的。通过排序,可以帮助大学从特定的视角对本校的科研状态进行“诊断”,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到差距与不足,从而激发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大学排序活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引起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还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以及优秀学生求学择校提供参考依据。但是,目前对大学的排序正呈现一种无序、不规范的状态,偏离了大学评价的本意。为此,政府有必要规范民间的大学选优排序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评估高等教育的机制。

首先,应整顿大学选优排序的秩序,建立认证民间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资质审定制度,分级别认证一些中介机构,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鉴定和采信。中介机构的评估是社会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独立、公正、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是保证社会评估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区别不同定位、不同类型的大学,分层次进行单项性选优排序,就大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学科进行排名。如2002年4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进行,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公布后,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和肯定。

再次,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任何大学排名都是围绕一定目的进行的,也就是所作的排行是“为谁服务”的。出于对大学排名应有价值的理解,仅仅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对高校的发展也许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政府和社会也很难讲有多少针对性的启示。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或针对学生的入学选择,或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或针对大学的科学贡献,对大学作出各种排行。如可以排出最好的科研大学、最好的育人大学、最好的社会服务大学,也可排出学费最高的大学、办学条件最好的大学、出国率最高的大学、毕业生最受欢迎的大学等。

第四,尽快建立评价专用数据库,保证评价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对一流大学的评估,可以通过领导管理、学科专业、教员队伍、办学条件、教育成果以及院校声望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取得评价资格机构或个人,可以建立专用数据库,摒弃大学自报数据的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的更新也必须是动态的发展的,不能停留在过去某个阶段。

第五,大学排名应该设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对大学软实力进行评价。鉴于软实力的隐性,不应该简单地采用数字形式来衡量一所大学的优劣好坏,而应该采用定性的方式,反映出大学自身的精神品质。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的努力和不同途径的探索,我国的大学排名活动一定会朝着越来越健康、科学、公正、繁荣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

[2]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 2005.4.

[3]邱均平,宋恩梅.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3.6.

[4]陈平原.关于大学排名的本质和奥秘.出版参考.

[5]陈伟,裴旭. 关于大学排名有关问题的讨论.省略/posts/1/6756791.2006-1-24.

注释:

①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

②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 2005.4.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探索 下一篇:安倍时代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前景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