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猝倒病、立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初探

时间:2022-09-09 07:31:28

苗木猝倒病、立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初探

许多绿化苗木花卉种子很小而且价格较昂贵,培育壮苗是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栽培的关键之一。春季育苗常会出现死苗、烂苗现象,常常在短期内引起苗木大量死亡。苗木得病后,倒而枯死者称猝倒病,死而不倒者称立枯病。大连地区绝大多数园林苗木及花卉圃地均有发生,危害多种苗木花卉,造成很大的损失。真对生产实际,先将苗木猝倒病、立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进行探讨。

一、寄住

幼苗猝倒病和立枯病是园林花卉植物苗期常见病。其寄主范围很广,草本花卉,如瓜叶菊、蒲包花、彩叶草、大岩桐、一串红等;球根花卉,如秋海棠、唐菖蒲、香石竹等;木本植物,如黑松、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白皮松、华山松、刺槐、榆等,苗期都可发生猝倒病和立枯病。

二、症状

常见的症状主要有腐烂型、猝倒型、立枯型三种。通常以猝倒型为主。

1.腐烂型

种子或尚未出土的幼芽,被病菌侵染后,种子或幼芽土中腐烂。

2.猝倒型

幼苗刚出土、或木本植物尚未木质化前,在幼茎基部形成水渍状病斑,逐渐变为淡褐色至褐色,并凹陷缢缩腐烂,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此时,幼叶仍然保持绿色。幼苗倒地死亡。高温高湿时,病株附近表土可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

3.立枯型

育苗后期或木本植物幼茎木质化后,造成根部或根茎部皮层腐烂,幼苗逐渐枯死。幼苗受害后,先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苗子白天萎蔫,初期早晨尚可恢复,严重时,病斑扩展至整个幼苗基部,病部缢缩,茎叶萎焉枯死;但病苗仍直立不倒伏。潮湿时,茎基部发生淡褐色蛛丝状霉。

三、病原

引起幼苗猝倒病和立枯病本病的病原菌,包括腐霉菌(Pythium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等多种真菌。猝倒病以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侵染所致居多。立枯病以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侵染所致居多。

此外,还有非侵染性原因所致,包括以下因素:圃地积水,造成根系窒息;土壤干旱,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根茎灼伤;还有农药污染等原因。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1.腐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菌丝无隔,无性态产生薄壁的游动孢子囊,囊内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游动侵染幼苗。有性态产生厚壁而色泽较深的卵孢子,有时附有空膜的雄器。为害松、杉幼苗的主要是德巴利腐霉 (Pythium debaryanum Hesse .)和瓜果腐霉 (P. aphanidermatum (Eds.) Fitz .)。

2.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属。菌丝多隔无色,无性态产生两种分生孢子:一种是大型多隔镰刀状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小型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集生于垫状的分生孢子座上。有性态很少产生。为害松、杉苗主要是腐皮镰孢 (Fusarium solani (Mart .) App . et Wollenw .)和尖镰孢 (F. oxysporum Schl .)

3.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菌目、丝核菌属。菌丝分隔,分枝近直角,分枝处明显缢缩。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的桶形细胞,菌核即由桶形细胞菌丝交织而成。菌核黑褐色,质地疏松。为害松杉苗木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四、病原菌存活及温度条件

腐霉菌、镰刀菌、丝核菌都有较强的腐生习性,平时能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腐生。他们分别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和菌核度过不良环境,一旦遇到合适的寄主和潮湿的环境,便侵染为害。腐霉菌和丝核菌的生长温度为4~28度。腐霉菌多在土温12~23度是为害严重;丝核菌生长适温为24~28度,但温度稍低时为害严重。镰刀菌的生长适温为10~32度,以土温20~30度时治病较多。

五、传播条件

引起幼苗猝倒和立枯病的病原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所以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病原菌可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再侵染。发病严重的原因,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连作感病植物,土壤中积累了病原菌;种子质量差,发芽势弱,发芽率低;有苗出土后遇连阴雨,光照不足,木本苗木质化程度差,抗病力差;栽培管理中存在播种迟、覆土深、揭草不适时、使用生肥等原因。

六、防治措施

猝倒病和立枯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1.圃地选择

不选用瓜菜地和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地作为苗圃地。推广山地育苗是预防猝倒病的有效防法,因为新垦山地土壤中病菌少,苗木很少生病。

土壤消毒

由于猝倒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所以必须进行土壤处理。在碱性土壤中,播种前每公顷施硫酸亚铁粉225~300公斤,既能防病,又能增加土壤中铁元素和改变土壤中的PH值,使苗木生长健壮。在酸性土壤中,播种前每公顷施生石灰300~375公斤,可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并促进植物残体腐烂。

3.种子处理

3.1种子要精选,雪藏或砂藏,浸种催芽,实践证明,经过处理的种子具有发芽快、出土齐、苗木壮等优点,能抵抗病菌侵染,减少病害发生。

3.2.药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的0.2~0.3%。常用农药有拌种双、敌克松、苗病净、利克菌等拌种剂。也可用1%硫酸亚铁粉拌种。

4.播种后的管护

合理施肥,细致整地,适时播种,及时排灌,注意中耕除草,加强田间管理。这样有利于苗木生长,防止立枯病害发生。苗木发病后要及时用化学药剂防治。对于幼苗猝倒,因多在雨天发病,喷波尔多液也容易流失和产生药害,可用黑白灰(即8:2柴灰与石灰)每公顷1500~2250公斤,或用5%敌克松每平方米2克,与黄心土拌匀后撒于苗木颈部,抑制病害蔓延。对于苗木立枯,主要是及时动土,使苗木根系生长发育良好,增强苗木抗病性,也可用2%硫酸亚铁炒干研碎与细干土拌匀,每公顷撒1500~2250公斤,或用65%敌克松,每平方米4克,与细黄心土拌匀后,撒于苗木颈部,再送土1次,使药剂于苗木根部接触,可抑制病害扩展。

上一篇: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南岳云雾茶的气候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