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9-09 06:22:33

关于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思考

摘 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巴彦实际,就推进县域城镇化工作进行了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巴彦县;城镇化;问题

1 推进县域城镇化的现实基础

1.1 县域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24.5亿元,比2008年增加60.6亿元,一、二、三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6亿元,比2008年增长200%,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县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2012年全省发展速度优秀县位居第6位。

1.2 立县产业快速发展。确定了“大粮食、大畜牧、大加工”的发展思路,全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2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了371万头,比2008年增加151万头,增长68%;粮食产量达到47.1亿斤,比2008年增长20%。我县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全县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330户。各类专业村、专业屯和专业大户分别发展到36个、252个和6021户。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初步建立。

1.3 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随着城镇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7.2平方公里,改造城镇棚户区7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8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楼房墙体节能改造40万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21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

2 推进县域城镇化的现实问题

2.1 发展理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与十报告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思维相比,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发展意识还不够强烈,缺乏敢想敢做的气魄和胆识。有些领导干部对县委提出的“兴工、强农、扩城、惠民”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宜居中等城市认识不清。同时,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主观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2 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但经济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财政基础薄弱,债务包袱沉重,刚性支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饭吃的财政现状还没有改变,财政支持经济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投入还不够。工业经济还不够强势,产业链条短,经济总量少,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型企业,存在“以工促农”促不了的问题。

2.3 城镇规模太小,城乡建设的“档次”需要升级。目前,巴彦县18个乡镇中,有5个建制镇,其中巴彦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隆镇为北部大镇,是部级综合发展改革试点镇,工业、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其它乡镇突出表现为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残缺。加之城镇规模过小、功能不全、缺乏特色,必然导致对人口的吸纳力降低、对要素的聚合力减弱,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 推进县域城镇化的优势所在

3.1 确立战略目标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2011年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兴工、强农、扩城、惠民”四大战略和建设生态宜居中等城市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市委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意见》中,市委把我县确定为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县,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我县依此确定了畜牧产业作为立县产业,在畜牧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联合,加速农民身份转变,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三化”同步,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2 人口城市化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承载平台。2012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7.2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5万人,年均递增5000人,兴隆、西集、洼兴等乡镇小城镇人口也在逐年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都在13万人以上。2012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35%,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4 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实用模式

4.1 工业带动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县情实际,依据建设区域现状、人口规模、产业分布、生产生活便利、中等城市建设布局、经济发展后劲等方面要素,确定城镇化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巴彦镇工业新城、兴隆新城建设上,加快推进巴彦镇的“西移”和“南拓”,巴彦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1.8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兴隆镇借助被确定为部级综合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省“百强镇”的机遇,推进兴隆镇、兴隆林业局“局镇共建”,加快农林结合的现代化兴隆新城建设,使兴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人。目前,巴彦镇、兴隆镇城镇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进一步加大招商择资力度,系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引进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促进城乡人口就业。

4.2 特色产业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按照市委把巴彦定为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县的战略优势,大力发展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形成以畜牧业为代表,支撑巴彦发展的立县产业体系。丰乐乡依托打造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的优势发展城镇化,规划到2016年,特种动物发展到1000万只;2020年特种动物养殖达到2000万只,争创全国特色皮毛产业之乡。洼兴镇、龙泉镇等乡镇重点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江苏雨润、江西正邦、天津宝迪、黑龙江七合、等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建设,争创全国生猪生产第一县。生猪产业和特种动物养殖可使农民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两个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将达到20%和10%。计划到2016年新上超亿元工业项目50个、超5000万元工业项目100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松花江乡依托观光农业,西集镇依托棚室果蔬基地、繁荣新型农民社区,形成以驿马山、采摘园和水产养殖垂钓园为一体的观光休闲旅游区。

4.3 服务保障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一是多元化筹措资金。采取争取国家专项投资、政府预算筹资、社会化融资等方式,多措并举解决项目资金问题。每年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20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公路每年修建和完善30公里以上,到2016年城区公路达到113公里,形成“五横五纵”的城市交通体系;供水普及率以每年6.3%的速度递增,到2016年达到90%。集中供热面积以每年37万平方米速度递增,到2016年巴、兴两镇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城市绿化率以5.3%的速度递增,到2016年达到38%。将两镇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中等城镇。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民享受到各项惠民政策。每年投入公共服务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到2016年,每个乡镇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学校达到33所;每个村建设1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促使人口向乡镇中心区集中。

作者简介:梅冬芳(1978,5-),女,籍贯,黑龙江省巴彦县,经济学专业,大学文化,高级讲师,现任巴彦县委党校教师。

上一篇: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下一篇:营林措施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