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教育

时间:2022-09-09 05:32:57

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教育

如今在校读书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被人为地保护起来:生活上的过度照顾和过度包办;学习上的过多要求和过多期望;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造成孩子娇气、任性、傲慢。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也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什么过错。然而这一实事却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的心理脆弱,受不得批评,老师稍有言辞触动,就立刻产生逆反对抗心理,甚至对老师报复;孩子缺少责任心,很难理解老师的苦心。但是,他们恰恰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我们教师的上帝。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呢?

(1)因人而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进行教育。看对象说话,才能使学生接受你的意见。对性格豪爽的学生,你可以单刀直入,不饶大弯子;若对性格内向迟缓而又有较强自尊心的学生,则要“慢工出细活”,得时时提防着说话是否伤害着他。

(2)委婉说话。教师为人师表,做人固然要正值、坦率,但并不意味着什么话都直言,因为不适当的直言如同反面说话一样,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语言暗示,不是使学生抵触反感,就是使学生顾虑重重,增加心理压力。而恰当得体的委婉说话意味着进行积极的语言暗示,防止消极的语言暗示,如某一学生上学迟到了,匆匆忙忙跑进教室,这时如果老师用生硬的语气责备他:“你怎么搞的?迟到了,你知不知道?”如果把语气换一下,改成“你路上没事吧,老师和同学正在为你着急呢。”那学生肯定在内心世界感激老师对他的关心,觉得过意不去,下次尽量不迟到了。富有经验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是间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容易使学生接受,否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真理,但我永远达不到真理”。

(3)关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具有同情心、尊重学生的教师,教师的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能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同样,教师的训斥和挖苦,却能熄灭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花。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同学,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可他尊敬教师,爱戴老师,他总觉得即使自己只会写一个字,也是老师悉心指教的结果,他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老师在他心里简直就是伟人、圣人。可是一次意外的提问,却毁灭了这位同学的美好愿望。在一次数学课上,这位同学一连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老师却漠然置之,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别问了,讲你也不懂。”他愕然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老师的话。后来,这位同学退学了,再不愿提起学校,提起老师。当然,这位同学的做法不可取,但这位老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失职。我们爱学生,不仅要从生活上体贴他们,而且要尊重他们。老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毛病比较多的学生更要亲近他们,热忱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自信,扬起奋进的风帆。

(4)激励表扬。赞美的高手就是说服的高手。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有希望被承认、被认同的心理,做教师的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激励和表扬是一种积极的方向暗示,学生很有可能朝着你暗示的方向努力,学生一旦努力了,有成绩了,老师应马上予以肯定,再送上几顶高帽子,把学生的进步加固,断了学生回退之路,这样,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学生在沿着老师指示的方向努力之时,尝到了甜头,对教师产生了信任之情,也就会投桃报李,自然而然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

(5)贴近心灵。有部分学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普遍存在厌学、逆反、绝望、怀疑、过分自卑等心理不健康的毛病。教师如不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了解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虽然教师不是心理医生,但应该懂得学生心理,否则就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老师的话如不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又怎能生效?有的甚至起反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队伍是形形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新的环境和教育对象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读懂学生心理这本书,努力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

上一篇:教学中应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 下一篇:浅谈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