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时间:2022-08-25 08:40:27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及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确,就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自由驰聘而又集中。老师此时会感到无比轻松,对教学胸有成竹,一切智慧和语言喷涌而出;找得不好,老师和学生会感到无比艰涩,在凝固了的思维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如何找到这个切入点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备好课;二是选择合适的方法。

1 备好课是前提也是关键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老师要对课文内容做充分,透彻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根据教学目标,要把教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创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把自己"消化",整合"了解知识通过合适的方法教给学生。试想一个没有认真备课,没有充分挖掘文本思想内涵的人,怎么能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找到这个切入点呢?虽然现在不少老师手头也不乏优秀教案。但无论它多么优秀,如果没有经过"消化,整合",只是一味地机械照搬,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空架子,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静下心去,走入文本,走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那与文章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心灵的震撼再走出来的时候,我想这个方法已经找到。如何切入文本,已经成竹在胸了。

2 找到切入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1 把题目作为切入点。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新闻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太阳》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太阳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同学们读得积极、投入,讨论得也很热烈,把太阳的特点了解得很清楚,还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感受。可谓侃侃而谈,但是始终不偏离主题,理解很透彻。我想都是切入点找好了,一下子就把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了,老师和同学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首先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杨氏之子是谁?课文为什么用杨氏之子做题呢?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马上投入到读书和学习中,并围绕题目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文就是围绕"梁园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并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他的聪慧,巧言对答。不仅解决了刚才提出的问题,还明白了写人的方法。这就是把题目作为切入点,进行有效学习的例子。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学习效果特别好。

2.2 也可以从内容入手,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关键语句进行质疑,使他们投入到有趣的阅读中去。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们有不懂的问题?"这时,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他们说:"老师,作者当时都饿晕了,为什么不拿红旗换面包呢?"有的还煞有介事地说:"面包店老板为什么不要新大衣,而要国旗呢?要件大衣还能穿呢!"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契机来了,紧紧抓住这个契机,何愁问题不能解决?

2.3 还可以抓重点词语,进行词语搭配。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月球之谜》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填空:( )的月光,( )的遐想。在这个词组上展开想象,想象月光的美好景象。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还有《草原》,( )的草原,( )的人。让学生填空,再围绕这两个填空来组织教学,学生很容易抓住文章中心。

2.4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想象,以此为切入点,丰富内容,深悟感情。想象是创造之源,研读文本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本的意蕴而想象创造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不断涵泳改思的审美历程,如学习《七颗钻石》这课时,让学生想象七颗钻石从水罐跳出来以后,一股巨大的清流又新鲜的水流从里面涌出。这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草绿了,花红了,树木又茂盛地长出来了。鸡鸭成群,孩子们在树下快乐地玩耍,老人在树下乘凉,啊!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妙的感受。孩子们都被他们描绘的情景所感染。在描述中感受激情,在激情中感受爱。他们体会到只有爱才会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这不正是这个童话要揭示的内涵吗?而想象的过程又是那么的美妙!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震撼。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吗?

2.5 以课文的中心句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如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生就会马上找出那个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围绕中心句让学生围绕"甲天下"展开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任务。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金钥匙,教学导读也就是起到了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课文"真情的回报"时,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句。接着,学生又分别从"诚实的劳动""难忘的翔与爱意"两方面入手,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研究后,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正是因为孩子的诚实才换来别人的关怀与爱意,文章的主旨被学生一语道破。再如在教学《桃林那间小木屋》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并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贯穿文章的始终,把在桃林中发生的一切都与这句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结构比较零散的一篇文章就被这个中心句紧紧地连接起来了。

2.6 从文章的疑点切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单刀直入提出疑问:文章结尾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红锈的鱼钩上会闪射出光芒吗?为什么它闪烁出金色的光芒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很快从阅读中发现,课文写的是炊事班长如何照顾生病的小同志的事。内容没有写鱼钩闪烁出光芒,却是通过围绕鱼钩写的几件小事,反映炊事班长忠于革命,热爱同志,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

此外,还可以在拓展对此中找到切入点,寻找教学契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把某一篇文章机械地切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文章要抓的"点",要切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儿,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儿,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要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切入点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生剖腹,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讨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身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上一篇:提高汉语听力能力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浅谈维吾尔语母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