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趣味性语言

时间:2022-09-09 02:10:43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趣味性语言

化学课堂语言除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外,还需要有趣味性相配合,才能提高课堂效果。现将平时教学中以及参考书中看到的趣味性教法归纳如下:

一、谐音法

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且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总结为“负氢大”,为方便记忆,用谐音读作“父亲大”,这样既形象,又易记忆。

二、编顺口溜法

学生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很容易搞错,因此编了顺口溜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学生一读就记住了。

三、形象深化法

一氧化碳有毒,开始学生容易遗忘这一化学性质。教师可讲述因煤炉使用不慎而发生煤气中毒的故事,使对一氧化碳的毒性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加深,考查时就不易漏填这条性质。

四、特征比较法

每一事物都有特征,且事物间的特征比较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开拓思维能力。在讲述一氧化碳结构时,就与二氧化碳比较,在讲述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就与氢气、木炭比较,在讲述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时,就在他们各自的特征中进行比较。应用这种方法,教师应以事物的特征为突破口,让学生来总结比较,这样就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转换角度法

化学复习课是教师最难上好的一堂课。采用转换角度法就能解决这个难题。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先要学生总结出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十二个化学方程式,再要学生写出有碳或碳的化合物参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方程式,教师不断变换角度,让学生在崭新的方位上复习。

六、联系实际法

教师在讲到熟石灰的化学性质时,可列举出熟石灰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例子。①石灰水可以涂抹墙壁,使墙壁变白;②石灰水能检验或除去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使学生有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七、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化学的一种方法。在上到“碳和碳的化合物”这章内容时,请学生朗诵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并提问:四句诗中哪几句是物理变化?哪几句是化学变化?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教师在学科间进行横向联系,促使学生产生学科间的正迁延,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

八、实验悬念法

化学实验是进行趣味性教学的特有手段。在初中化学中,在做金属腐蚀的实验探究时,就在实验前提出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里,潮湿的空气里,蒸馏水里各有什么实验现象的悬念,让学生先推测,后实验论证,最后实验小结,学生对这样的实验感受很深,所学知识能前后联系,拓宽知识面。

九、借代比喻法

有些化学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例如: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教学时,教师用“搭积木”来讲解,利用积木可以搭成一座桥,打散后,又可重新搭成一个城堡。桥变成城堡的过程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相似,一个个积木相当于原子,桥和城堡相当于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这种借代比喻法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将各种趣味性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合理搭配,将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创新、不断积累,使我们的教学都成为有效教学。

上一篇:有效学习与学生的数据分析 下一篇:用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