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缔约过失”

时间:2022-09-09 01:51:54

摘要: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特殊责任制度,我国合同法对此作了规定。但理论界争议较大,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歧义。本文从缔约过失责任构成的要件以及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进行阐述,明确了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完善意见.

Abstract: Contracting fault liability is a special liability system, and China's contract law makes provision for this. But the theorists are more controversial, and the practice has created some ambiguity. This article from fault liability in the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and the types of fault liability set, defined fault liability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views for improving our country's relevant legislation.

关键词: 缔约过失;合同法;原则

Key words: Contracting fault;contract law;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13-01

0引言

我国合同法第42条、第43条以及有关民事立法的规定定义了所谓缔约上的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至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1根据相关法律定义,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满足以下条件

1.1 “缔约过失责任”主要在“缔约阶段”产生,即“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之际,合同双方当事人并没有订立合同,可以说“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先合同义务”时期形成的,即“缔约过失责任”是没有一个合法的书面文本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相关合同法设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没有合同缔约过程中或者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因一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致使对方利益损失而形成的法律纠纷。

1.2 “缔约过失责任”一般反映了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缔约过失责任”一般是在签订合同之前产生的,是先合同义务,而先合同义务的核心内容是诚实信用。缔约行为作为一种民事行为,理所当然应当受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和调整。当事人为缔约合同而进行协商过程中,这种关系虽然没有相关文本进行约束,但这种信赖关系比一般关系更我密切,也关系着两方在进行磋商的过程中所付出了经济利益。

1.3 “缔约过失责任”一般反映了一方当事人因信赖对方当事人,而对方又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而使某当事人利益受损。在协商合同过程中,双方正是基于对对方的信赖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通知、照顾、协助、忠实与诚实以及保护他人财产免遭损害的注意义务等。我国《合同法》第42、43条之中已经有明确规定,“缔约过失责任”是法定义务,具有不可约定性,虽不同于由约定而生产的合同义务。但违反的一方也应承担相应法定责任。

综上所述,“缔约过失责任”一般是在合同尚未成立阶段,但也有可能是合同成立了但因种种缘故为无效合同或可撤销合同。大多时候缔约过失责任的根本特点是发生在缔约过程中。一方违反其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有的义务,并造成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这几点构成统一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其它的有效合同以及可变更合同不在“缔约阶段”所以不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2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

2.1 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达成合同的真实想法,而是假借订立合同的名义恶意与对方当事人磋商,利用对方对自身的信赖,而最终导致对方当事人的损失。“恶意”,有时表现在在合同磋商的最开始,一方当事人根本就没有真正达成一份合同的想法。使得当事人因信赖而付出相关费用,恶意磋商方应给予赔偿。有时也表现为最开始一方当事人确实有诚意达成合同协议,但在合同的商谈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无意与对方当事人谈成合约,但却主观故意没有立即停止商谈,仍继续与对方进行磋商,那么当事人因信赖合同有效成立而继续付出的费用,恶意磋商方应给予赔偿。

2.2 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隐瞒不报甚至是故意虚报。导致对方当事人对与合同有关的相关事务真实情况不清楚。而致使对方当事人被误导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造成对方当事人的损失。这里,恶意当事人故意隐瞒不报,实质上市违反了合同义务中应履行的告知义务,是一种不作为而致使的后果。而虚报、假报是作为而致使的后果。

2.3 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将自身知悉的商业秘密泄露或是不正当使用,导致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第43条规定,“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既可以是合同责任,也可以是侵权责任。本条规定了订约当事人保护商业秘密的义务和责任,合同是否成立都不影响这种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商业秘密一般表现在:①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②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③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所撑握的商业秘密。

2.4 其它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类行为主要是指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通常有以下情形:

①未尽通知、协助等义务,增加了相对方的缔约成本而造成损失;②未尽告知义务,即一方当事人隐瞒已知事实不告知另一方当事人,致使对方损失;③未尽照顾、保护义务,造成对方当事人人身、财产的损害。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完善可从以下入手:

第一,在立法中应强调诚实信用原则。《希腊明法典》第197条规定:“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应负以诚实信用原则所要求的行为义务。”我国也应该在有关立法中直接的、正面的将此相关内容予以规定。

第二,我国合同法第43条虽明确规定了要履行合同“保密义务”。但是与国际上相比。“保密义务”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比如,欧洲国家规定的“秘密信息”并不仅仅限于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甚至有相关当事人的财产状况等。

第三,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在相应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相关的补偿措施,而有法可依,更好地保护受侵害当事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陆婧.论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8,(12).

[2]路志红.浅议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J].科技信息,2008,(30).

[3]路志红.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4).

[4]马玉收.契约自由与缔约过失责任[J].现代商业,2009,(36).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下一篇:桩基施工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