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是心与心的沟通

时间:2022-09-09 11:24:01

采访是心与心的沟通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三峡移民外迁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首批1000名正式外迁的库区移民去年5月安置到沿海的江苏省如东县。为此,南通电视台新闻中心先期派出两名记者两次奔赴三峡库区,跟踪采访拍摄了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库区移民千里迢迢到如东县安家落户的过程,制作了电视系列新闻专题片《移民心・三峡情》,之后又进行了后续报道。回顾此次采访的亲身经历,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采访,首先是一种接近。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深入大众的情感世界,是新闻报道的不朽主题。

报道视角与报道对象的选择

移民搬迁的主角是移民,记者报道移民搬迁的过程,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移民离别割舍与新地接纳的情感变迁历程。作为唯一全程跟踪采访首批移民正式外迁的地方电视台,不大可能像中央台和省台那样去搞宏篇巨作,只能精选视角和切口,从小处着眼,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讲述他们的情感故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到云阳县故陵镇,便选择了这次移民外迁人数最多的水让村作为第一采访点,一头扎了进去。我们首先采访了正在拆房子的山民、坐在门前抽旱烟的老人和帮大人搬东西的小移民,还偶遇了一位即将跟随大伯一家外迁的孤儿,收获不可谓不丰。然而,晚上我们整理素材时却发现:这样的拍摄“量”虽多,但并未真正深入移民的内心,采访的“质”还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立即改变策略,选择偶遇的孤儿姜大芳姐弟三人以及年过七旬的姜家启一家作为重点采访对象。

在移民起程的前一天,我们又上水让村,拍下了姜大芳饱含热泪跪在父亲坟前告别的镜头,拍下了她最后一次从山头上那间早就难以遮风挡雨的屋里走出时既留恋又决绝的复杂表情,也拍下了姜家启三兄弟在父母坟前一张张老泪纵横的脸,同期声录下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真情告白。由于两次造访,我们与姜家启一家比较熟悉,拍摄到晚上当他的二弟以及两个外嫁的女儿全家人回来团聚,十几个大人小孩围着一张小方桌,共进在故乡的最后一顿团圆饭也是告别饭时,全家老小声泪俱下,几个女儿向两位老人千叮万嘱,尽吐肺腑之言,尽抒离别之情的镜头,在场的记者视线也模糊了。此时,我们真切地体味到了什么叫故土难离、骨肉情深,体味到库区人民为了三峡大坝作出了怎样的牺牲,经受了怎样的感情历程。由于选择了较为理想的采拍对象,又把握好了适当的时机,我们顺利地拍到了所需要的镜头,达到了预期的采访效果。由此可见,重大题材和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如果不能凭着新闻敏感,选好报道角度和采访对象,其结果很可能是深入宝山,空手而归。

采访首先是心的沟通

三峡库区的许多移民,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巴山蜀水,也从未见识过电视采访。他们对外界缺少直观的了解与认识,对外人也有本能的戒备。当你去采访时,他们要不是一脸的茫然,要不就是答的比问的还要简单,不外乎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国家建设”、“舍小家为大家”这样一些套话。即将永远告别世代居住的老屋,千里迢迢搬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落户,谁的心底里都不会没有疙瘩。特别是因为外迁移民条件限制,有不少人从此将父母儿女分离、兄弟姐妹天各一方,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感情历程。如何让他们在镜头前把真实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绝非仅凭采访技巧所能奏效的。孤儿姜大芳的姐姐及外公、小姨开始一直回避记者,直到我们扛着摄像机随着姜大芳艰难地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跟拍了她告别老屋、拜辞亡父之后,才使他们一家人面对摄像机镜头敞开了心扉。姐姐姜小兰叙述了15岁去昆明打工受骗,老板仅给300元路费的经历;小姨表达了舍不得,可又供养不起的矛盾心理,希望通过这次移民的机会,姐弟三人从此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并拜托记者与当地政府联系对他们多加照顾;外公也讲了当初是如何把他们拉扯带大,现在却要将他们送走,真是难分难舍。

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没有半点做作。我们到一户移民家去采访,看到房子拆得只剩下四堵墙,便从房子聊起,直到他讲出了心中的担忧:小孩就要考高中,到那儿能不能考上?在这里是种水果的,到了那边又不会种田,本来在这里有一番事业,现在只好放弃了。再比如,我们去拍摄一家移民最后一顿午饭的情况,看到四壁空空的墙上贴着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就告诉她,小孩到我们那里学习,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渐渐地,女主人也在摄像机前打开了话匣子:本来早就打好地基准备盖房子,因为要移民不盖了,这破房子一住就是七八年。是啊,广大移民为了三峡大坝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姜家启的弟弟姜家洪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当记者一边请他抽烟,一边吃着他外孙从树上摘下来的山杏时,他也道出了心中的苦衷:自己本不想走,但独生子愿意,儿子二十七八岁了,还没说上媳妇,到了如东就更难找了,花钱又比这儿多。女儿女婿又不能随迁,老伴舍不得这两个外孙。他把记者当作了知心人。

与移民的心沟通了,移民才会对你讲心里话。因此采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只要你放下“架子”,真正将自己融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和情感中,设身处地去想他们所想,问到他们的心里去,就能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5月18日,移民专用船抵达南通港,移民们要在船上度过千里大迁徙的最后一夜,我们又深入到船舱床头进行采访。许多移民毫无顾忌地谈到他们的种种担忧:有担心房子问题的,有担心语言不通的,有担心孩子缺课跟不上的,有担心地不会种的,还有一位老太太担心家具运不上岸,要跟家具一起上岸……但却没有一个人说以后还想回去的。我们听后大受感动,对他们质朴的情感世界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船采访中,我们还拍摄了迁徙过程中诞生的一名小移民,这一新闻花絮,也为这个报道平添了许多生机。至此,我们也确定了系列新闻专题片《移民心・三峡情》的感情基调。

情感与主题的升华

1022名移民上岸后,各自奔赴新的家园。移民搬迁的采访报道按理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重要的不是移民搬得来,而是留得住,如何让他们很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逐步走上致富之路,特别是在感情上认可新的家乡,接受新的乡邻,不致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这既是一个实在的生活经历,更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又几度奔赴如东,拍下了他们在新邻居的帮助下做饭、上学、生活等一系列镜头。我们还报道了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移民中的所有学龄儿童第二天就走进新的学校,率先迈开了融入新生活的第一步。许多移民将故乡背来的柑桔树苗栽到了属于他们的承包地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始播种新的希望。还有一对恋人到如东不久就举行了婚礼,在新的家乡建立起了新的家……这些跟踪报道,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三峡移民一步步融入新环境,走向新生活的过程。电视系列新闻专题片《移民心・三峡情》播出以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观众对孤儿姜大芳姐弟三人的生活甚为关心,纷纷来电询问有关情况,先后有包括南京一对夫妇在内的八九户人家明确表示愿意领养。其中一对退休工资不足千元的老夫妇已经领养了一名孤儿,看了节目后又两次去如东把孤儿姜小兰接到家中。这些,都充分说明同饮长江水的江海儿女和库区移民一样,为三峡大坝的早日建成作出了奉献。正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与无私奉献,才会撑起巍峨雄伟的三峡大坝。这些仍在进行的三峡移民后续报道,使我们的系列报道在情感和主题方面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办出“十里酒城”特色 下一篇:中国电视媒体的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