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透视与文化批判:鲁迅、钱钟书小说主题之比较

时间:2022-09-09 11:14:12

浅谈人性透视与文化批判:鲁迅、钱钟书小说主题之比较

论文 关键词:鲁迅 钱钟书  现代 小说 人性透视 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上都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小说均以苛刻的标准过滤传统和现代视域中的人生百相,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其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够提升文学彰显人性和世界的审美品格。

鲁迅和钱钟书分属于不同的现代文学史阶段,其各自创作的小说数量都不是太多,但所呈现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审美意蕴和生命体验却是同时代作家所无法比拟的。敏锐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学养积淀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世界、表现人生的独特视角,这种厚积而薄发的创作范式是他们的小说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笔者试从对比分析的角度研究两人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方面的异同性,并试图揭示造成这些异同表现的时代文化症候和文学启示。

一、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和钱钟书以一种苛刻的眼光过滤现实与 历史 、本土与异域的复杂文化现象,在冷静的审视中揭示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惰性对个体生命的无情吞噬和有意遮蔽的历史真相,发掘沐浴在自由之光中的现代人深陷新的人生困境的深层原因,指出部分不自知的人们沉醉于黑暗大泽而不挣扎、不觉醒的劣根习性和悲剧命运。两人都在小说中揭示传统文化麻醉人、毒害人的负面作用,批判经过几千年积淀而占据国民精神高地的文化劣根性。这种积习深重的传统思维定势被国民奉为圭臬,以极大的排他性对相异的精神向度进行挤压与吞噬,对异己分子的精神与肉体进行双重虐杀。对于这种在传统的温床上滋生出来的惰性文化因子,鲁迅和钱钟书都进行形象的刻画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指出它们滋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不管是鲁迅小说中的闰土、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乡间底层人物形象,还是钱钟书笔下的方逐翁、董斜川、爱默的公公与父亲等遗老形象,都拖着长长的传统文化暗影,他们或愚昧不堪,或顽固不化,或狡诈蛮横,或老实无用,或忍辱负重,或自欺欺人,在“看”与“被看”的人生舞台上既拒绝给予别人以幸福与安慰,又被人赏鉴着自己的悲欢与苦欣,小心地维护和修补着“老例”。对他们身上顽固不化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和钱钟书都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从文化的视角去深挖导致精神劣根滋生的传统温床,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刻画他们愚昧麻木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风貌,或在喜剧式的嘲讽中戳穿他们虚伪、迂腐的真实面目,或在不动声色的冷静观照中昭示他们固守过时的人生信条而不自知反而认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错位意识和时代幻觉,从而使人性批判在文化层面上达到旁人难以触及的深度和广度。

在展示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鲁迅和钱钟书所创设的文学场域却有着重大的差异。鲁迅在其小说中描绘一个老

不管是以民族现实为考察基点,还是着眼于人类根性的揭示,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都通过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深入到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层面,对 现代 文明进行冷峻的透视和质疑。两人都有着宽广的理论视野,但他们的小说并没有因此抽象化和教条化,而是在审美层面上包蕴着对生命个体的终极思考,他们的小说在现代生命 哲学 的高度扩充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展现力度,加深了对人性世界的认识与揭示。

三、风格形成原因和启示探析

在2o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最关注的不是对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焦虑,而是弱小民族的生存危机问题,是中华民族的自救、自新问题。作为一个现实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鲁迅思考问题的起点还是以对国民性的考察为基点,以救国、立国的愿望为缘起。他考察了近代以来器物救国、制度救国的 发展 历程,但避免了它们的狭隘性和急进功利性,注重精神启蒙和反思性的文化批判。因此,这种启蒙主义意图进入创作实践的建构过程之后,那种救国、立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居幕后,而关于人的本能欲望和生命力的现实思考和文化批判则被置于小说主题的前台,构成他审视社会和人生的文化视点。虽然他的小说画面和人物语言都带有鲜明的

上一篇:试论析分众化时代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发展策略 下一篇:广播调查报道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