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时间:2022-09-09 11:00:19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摘 要】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独树一帜,被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园林;影响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 “拙政园”、“寄畅园”等等。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纵观其发展的历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一直是它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就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 儒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儒家主张“礼乐”、“仁义”和“中庸”之道,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刘彻接受,儒家便占据了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儒家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第二,“天人谐和”的思想对园林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天人谐和”思想是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天人谐和”是指人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西湖山水之自然景观,经过众多园林的点染,配以其他的亭、榭、桥梁等小品自由随宜地、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之中,显示人工意匠与自然之浑为一体,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

2.2 道家文化与中国园林

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了万物,是万物的根源和存在的依据,老子认为道从自然为宗,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老庄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之旨影响于园林,表现为园林活动追求天然之趣。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二是,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宋代园林的天然之趣,更多的则是得之于突出园内的大量的植物配置,绝大部分都以花木种植为主,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如竹林、梅林、桃林等,也有混交林。

第二,道家强调的“清心寡欲”影响于园林,表现为朴素、简约的风格。造园的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复,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个体多于群体,建筑布局着眼于疏,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

2.3 佛教文化与中国园林

佛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禅僧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在禅僧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意境的深入。禅宗的思维讲究悟性。南宗禅的“顿悟”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与直觉感受来把握一切,无需遵循一般认识事物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程序。这种通过内心观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渗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便促成了园林活动更强调“意境”,也就是园林的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3 中国古典园林应具有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有四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3.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园林的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而植被则以树木为主调,以花卉为辅。以其形、色、香,赋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3.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别就是,西方园林注重规则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筑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物拥有充分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木框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

3.3 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物讲究“动静结合”,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有静态的山石和流动的水,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获得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3.4 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这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4 总结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园林史[M].

[2]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

[3]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J].

[4]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研究[J].

上一篇:大豆“故”事儿 下一篇:北疆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乌苏蔬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