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是我们的家

时间:2022-09-09 09:04:15

社区就是我们的家

社区,让小伟舜站了起来

小伟舜是偶然中进入我们视线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沙园街残联理事长和残联干部在经过一个住宅小区时,远远看到一位七八岁的男孩由一位老妇人搀扶着,在助行器的支撑下很吃力地站在树阴里,他们本能地向孩子和老人走去。寒暄后了解到男孩名叫梁伟舜,老妇人是他的祖母。小伟舜一生下来就发现患有脑瘫,家里的积蓄就被他花光了。孩子的母亲走了,父亲仍支撑着,康复治疗断断续续,就学更是奢望。由于经济负担重、工作繁忙,父亲对小伟舜疏于照顾,祖父祖母把孩子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但给予的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残联干部一听,马上将街道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设有康复站、弱智儿童日托班的事介绍给老人,当时老人答应找时间去看看,可是街道残联几次主动与其联系,均遭拒绝。后来了解到老人是担心孩子的户口没在沙园街,费用会很贵,残联干部马上告诉他们只要是住在沙园街的残疾人都可以享受到街道的优惠,并亲自带他们去了解情况。当两位老人亲眼看到康复员如此热情细致、老师如此细致入微,他们欣然同意将孩子送来了。

小伟舜刚来康复站时,因长时间没有训练,双下肢肌张力很高,踝关节明显内翻,膝关节僵硬得不能跪,在助行器的协助下也只能是勉强站立,更不要说走路了。康复员郝甲子对他进行了检查评估,然后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每次为小伟舜进行关节牵拉、沙袋负重训练时,瘦弱的郝甲子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当她看到小伟舜忍着不叫痛时,郝甲子很欣慰。在帮助小伟舜依靠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时,郝甲子的腿和脚总是被助行器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孔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满脸汗水的她从心底笑了。

日托班设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五楼,小伟舜要上去是件很艰难的事,工疗站的站员们每天将他背上去。小伟舜不能行走,大小便不能自理,老师就改装了一把椅子专用于他活动。老师教他写字、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小伟舜很刻苦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书写1~50的数字,看完动画片后也能流利地叙述故事情节。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老人看到自己的孙子能跪了,比以前站得稳了,会写字了,感激地说:“不论怎样,我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在中心好好地训练和学习。”小伟舜更是与康复员、日托班的老师结下了深厚感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每天都要爷爷、奶奶送他来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社区,让李志华感到关爱

海珠区南华西街兆龙里社区残疾人李志华,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家生活比较困难,是街里的低保救济户。为了解决其生活住房上的困难,街道帮助其申请了690元的租赁补贴。去年,他得了颈椎创伤,街道得知他无力医治该病,便给予他慈善治疗的资助,同时安排他的妻子到街敬老楼工作,进一步缓解了其生活的压力。

李志华经常到街道工疗站接受康复治疗。工疗站还不时向李志华借出康复器材,解决其日常出入问题。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为李志华一家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

自从安排了李志华妻子到敬老楼工作之后,行动不方便的李志华减少了到工疗站康复的次数,工疗站的康复协调员亲自上门为他做康复治疗或接送他去工疗站。李志华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感激。如今,康复协调员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李志华进行康复,不但消除了其妻子的顾虑,也使她有了多余的时间照顾家庭里的老人和儿子。

除了康复协调员的热心帮助外,街道领导还不时上门看望李志华,为他适当地添补生活用品,为他解决了生活困难,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真正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社区,智障人士的家园

素社街工疗站建成和启用于1985年,设有工疗室、技能训练室、娱乐阅览室和多功能大厅,配有管理人员4名。目前在站站员26人,其中精神病患者6人。作为广州市康复园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社区康复期精神病人和智障人士的安置、技能培训和康复服务工作。

20多年来,为500多人次的社区贫困智力残疾人和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了劳动安置、技能培训、医疗帮扶和转介服务。成为智障人士参与社会的平台。在社区康复员的悉心指导下,不少智障残疾人士学会了写字、读图、绘画、数数,记住了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个别还学会了背诗诵词,转介到中小学跟班随读,经过康复训练,站员基本上能独立参加手工劳动和团队协作活动。

老站员阮清华,家庭经济困难,自理能力较差,无家庭成员照料。街道残联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将她安置到街道工疗站。进站初期,阮清华参与意识较差,对陌生人存有戒心,不愿与别人相处,工疗站的工作人员根据阮清华的个人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对阮清华开展手工艺制作、产品加工、缝纫、字画练习、读书识字等内容的工疗、学疗训练,并辅以体育锻炼、器械操作等体疗训练。使阮清华逐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参加基本劳动生产。

此外,还帮助阮清华办理了低保证,帮助她添置了家具,解决经济困难。由于阮清华管理能力较差,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教导和协助她管理家庭开支账目,使她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组织市红会医院志愿者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送医送药;安排她的儿子到街道“爱心家教”参加免费补习,并帮助她的儿子办理学费减免,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004年,阮清华丈夫患了肝硬化、肺积水,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医治,工作人员陪同阮清华一起,长途跋涉送她丈夫回家乡清远市治疗。经治疗后病人病情稳定,但回到广州后不久,病情突然恶化。工疗站的工作人员顾不上疾病传染,马上将病人送医院抢救,在抢救期间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医院与阮清华一起照顾病人,每天早上,工作人员买好早餐送到医院交给阮清华后才去上班,直到病人去世。

正是在街道、工疗站和社区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下,阮清华逐渐变得能主动接触别人,主动参与集体劳动。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残联工作人员)

上一篇: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员的队伍建设与发展 下一篇:平亚丽的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