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

时间:2022-09-09 08:14:23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农产品?

农产品是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其中,初级产品是指初级产业产出的未加工或只经初加工的农、林、牧、渔、矿等产品;“农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也包括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是广义的农产品概念,包括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未经加工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粗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初加工产品。

《食品安全法》中所称的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什么是农业投入品?

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主要包括生物投入品、化学投入品和农业设施设备等三大类。生物投入品主要包括种子、苗木、微生物制剂(包括疫苗)、天敌生物和转基因种苗等。化学投入品主要包括农兽药(包括生物源农药)、化学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动物激素、抗生素、保鲜剂等。农业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农机具、农膜、温室大棚、灌溉设施、养殖设施、环境调节设施等。

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是指为了防止不合格农业投入品用于农业生产,由农业部或者省级农业部门组织检测机构和相关管理机构对生产、经营或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予以公告和处理的活动。

3.什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既包括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安全性要求,也包括涉及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色香味等品质指标的非安全性要求。

其中,“安全性要求”需要由法律规范,实行强制监管来保障,如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农兽药残留、致病微生物等;对于“非安全性要求”,有部分指标需要法规标准规范,如生鲜奶蛋白质含量、油料作物脂肪含量等。多数口感、色香味指标没有法规标准规范,需要通过生产者树立产品品牌、全社会评价和消费者认可来决定。

4.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来源不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种养殖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农产品保鲜包装储运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农产品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农业生产中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危害等四个方面。

(1)农业种养殖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因投入品不合理使用或非法使用造成的农药、兽药、硝酸盐、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有毒有害残留物,产地环境带来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石油烃、多环芳烃、氟化物等有机污染物,以及六六六、滴滴涕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农产品保鲜包装储运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贮存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的保鲜剂、催熟剂和包装运输材料中有害化学物等产生的污染;(3)农产品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素、沙门氏菌、禽流感病毒等;(4)农业生产中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危害,如外来物种侵入、非法转基因品种等。

5.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从产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根据生产过程先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应当通过产地环境清洁、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包装储运过程可靠、产品履历可追溯、法规标准认证有保障,以及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来实现。

(1)产地环境清洁:土壤质量、圈舍条件、水源、空气等环境质量因子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认证要求;(2)生产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采取的农艺措施和农业投入品要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3)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上市流通前应进行定期检测或不定期抽样检测;(4)包装储运过程可靠:农产品采用的包装物、初级加工措施、储藏和运输条件应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要求;(5)产品履历可追溯: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履历记录,为产品质量追溯提供依据;(6)法规标准认证有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广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农产品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6.《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产地环境有什么要求?

(1)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2)禁止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农业生产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体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3)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条件,采取措施推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示范农场、养殖小区和无规定动植物疫病区的建设。

7.什么是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

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是指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致使农产品产地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产地安全相关标准,并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超过标准,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禁止生产农产品的区域。

应当注意的是:(1)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是指为特定农产品限制生产区域,不一定是禁止生产所有农产品;(2)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划定应当以产地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其在特定农产品中是否富集及其程度为依据,并应当充分考虑生产过程的影响;(3)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批准公布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即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再行公布。

8.如何选择农产品产地?

要种植出安全的农产品,产地要选择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最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地区域范围明确,产品相对稳定。绿色无公害农田要与常规生产的农田保持百米以上的距离。产地区域范围内、灌溉水上游、产地上风向,均没有对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尽量避开公路主干线。

下列情况之一,不能作为食用农产品产地:

(1)产地周围及产区内有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单位;

(2)产地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区;

(3)产地水源和排灌条件不具备,土质不符合条件并无法改造的地区;

(4)通过对产地环境质量指标进行检测评价,综合污染指数不达标的;

(5)土壤或水源中有害矿物质含量过高的。

9.生产中如何避免重金属污染?

一般重金属主要来自自然环境(土壤、水、大气等)、城市和工矿排放的废弃物(垃圾、污水、废气、废渣等),以及农业投入品(不合格的农药、化肥、有机肥、饲料、培养基质和客土等)三大方面。不同农作物或养殖品种对重金属的耐受和吸收能力不同,在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1)对于清洁产地,应严防上述三大来源的重金属进入产地,选择远离污染源的地区,使用经检测合格的农业投入品;(2)对于轻污染产地,应根据产地和产品检测评价结果,选择对重金属耐受并弱吸收的品种;(3)对于重污染产地,应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设立禁止生产区,选择经营非食用农产品或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有报告指出:在主要粮食品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中,玉米的重金属含量最低。玉米对铜、锌富集能力比铅、镉高;小麦对锌吸收能力大于铜、铅,对镉的吸收能力最小;高粱对重金属砷、镉、铅、铜、锌的吸收能力以根部最大,其次为叶、茎,籽实吸收能力最小。目前高粱主要作为酿造用、饲用、食品加工、造纸、制板材等用途,直接食用不多;大麦属于对重金属中等富集的禾谷类农作物,因大多作为饲料使用,对重金属含量要求不高;由于谷子具有耐瘠薄特性,在选择产地时,更应注意避免误选工矿区和废弃耕地。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上一篇: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阳光工程”照亮农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