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的优化

时间:2022-09-09 07:33:44

基于信息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的优化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分析研究。该文分析了目前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最后给出了对教学过程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4-9883-02

信息素质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通俗的说就是获取、评估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今天,社会高度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成为基本战争的形态,部队对人才的知识和信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院校必须把对学员的信息素质教育置于战略地位。信息素质是指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从而打赢信息化战争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宽广的知识面、自觉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与应用能力教育、信息道德和安全教育。

要培养信息素质,必须把信息意识的培养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强化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具有较强信息意识的人,可以充分认识到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敏锐地发现并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知道如何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他就不能够在信息活动中成为积极主动的独立个体,甚至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就称不上是合格的指挥官。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着,动作时大时小、速度时快时慢。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对学员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

目前,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内容。计算机基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会学员使用计算机、学会程序设计,掌握基本的硬件及网络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建立起分层次的连贯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员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处理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信息素质的要求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整体概念,培养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的指挥员。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从两方面着手培养信息意识:一是引导学员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和意识的关系,让学员明确:计算机、网络等仅是信息的工具与载体,掌握了这些工具与载体的操作技能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还有待于个人对信息技术的逐步内化,从而引导学员自觉加强信息意识的锻炼。二是强化学员信息制胜的观念,通过教学让学员进一步明确,要把握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握制胜信息权,从而强化信息制胜的观念。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

目前大部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展示,具有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优点。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采用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快,学员无法边听课边做笔记,课程内容容易遗忘;另一方面,学员的学习过程仍然以听为主,这种“以教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忽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选择性较强,他们在毕业到部队参加工作后,普遍感到实用知识太少,期望通过学习,掌握获得更多知识的手段,所以应该重视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使学员掌握利用计算机查询、获取、整合信息的技能,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2.3 没有发挥学员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优点

学员的职业性和纪律性,使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普通全日制学生更加成熟,对事物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这个特点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时尤为明显。另外,由于学员职业感较强,他们对学习更主动、积极,有利于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些学员的优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从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发挥。

2.4 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的优化

其实,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是学员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员体现创造力的过程。所以优化其教学过程,是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2.4.1 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员学到信息知识

这里信息知识专指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技术的原理(计算机原理、通信原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趋势等。在运用信息资源中,有生动形象的视频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丰富的网上音视频信息资源,逼真的模拟训练系统,“真实”的虚拟现实训练环境,这些信息资源能够帮助学员高效地了解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以达到了信息知识更加深一层的要求。

2.4.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员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1) 定位技能

在计算机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地址”。它给出了一个对象所在的位置,简单的说找到所需要的对象或内容的地址,即定位。定位技能简单的说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制作网页时,要明白网页中的图片是另外单独存放的,制作者必须知道图片存于何处。许多最初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制作的网页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是完好的,但是上传到服务器上就变的一团糟:网页上的图片不见了;超级链接也打不开了。这主要是他们对如何对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如何对信息取一个恰当的名字这样的定位技能没有理解清楚。

2) 搜索技能

在网络中,搜索无处不在。有效地运用搜索,可以使获取地信息更加高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搜索技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本地计算机文件的搜索,通过文件名查找特定地文件。常用软件地搜索,通过office办公软件等搜索功能实现内部文档内部搜索,还可以实现所有同类文档间地搜索。Internet搜索引擎,要学会正确有效地进行搜索,并从搜索结果中准确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曾对学员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员只知道使用Google、搜狐、天网、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来检索专题信息。对EI Village2、Elsevier Science、Springer、ⅢEE/IEE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学术性文献信息网站却知之甚少,或者不知道如何检索,这会影响学员信息获得途径与有效信息。因此,对于学员,一定要培养他们的客户端访问技能。只有掌握了这项技能。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快速、准确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的有效信息。

3) 数字媒体转换处理技能

数字媒体包括文本、图像与图形、数字声音、数字视频及动画、数字化信息地呈现都是通过媒体来完成的。但这些数字媒体具有多种格式:不同种的媒体有不同的格式,同种媒体也有多种格式。熟练掌握不同格式之间的转换以及不同媒体间的数据交换和集成,是信息处理技能的较高层次要求。只有掌握了这种转换和集成的技能,才能更加有效利用已有的信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速度和速率。

2.4.3 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完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教育平台可以对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技能,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这个平台首先应是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使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博客空间等互相交流。在教员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员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求知识,学会构建知识。

其次,此平台必须建立一定容量的教学资源库和用户信息库。对师生开放的教学资源库,既可以方便师生地查阅,有利于教学工作地开展,又有利于锻炼学习者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再次,要使学员参与到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和维护之中,要和教学课程相结合建立作业专区,讨论专区,资源共享区等并要求学习者参与其中的维护和管理。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3 总结

提升学员的信息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信息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员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作为教员要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学员的特点,不仅要教给学员知识,更应教会学员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 谢卢青.信息素质与网络高等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2] 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3] 原亚玫,郭伟刚.基于网络学习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7(3).

[4] 艾明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3).

[5] 李静.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6] 余瑞东.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2).

上一篇:专题图件编辑软件开发中的MapObjects技术 下一篇:直方图规定化在图像增强中的应用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