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力教育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材“微创”

时间:2022-09-09 06:40:35

基于活力教育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材“微创”

摘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在活力教育视角下,基于学生立场,从“为教学而变”的“微创”走向“为学生而变”的微创,对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进行增减词语、调换顺序、更换主语等“微小而有度”的开发。

关键词:活力教育;语文阅读;微创;为教学;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25-1

一、微创:从追求“表面繁荣”走向“实际价值”

(一)“为教学而变”的微创――追求“表面繁荣”

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以上课气氛活跃为目标,而使教材开发有变化。例如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习作训练中有这么一道题:仔细观看下面的图画,根据图画,编写故事,说明寓意,题目自拟。

教学中,我对这个要求进行了“偷工”、“加料”,将之改造成:

仔细观察图画,根据图画,编写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明寓意,题目自拟。不难发现,我加入了“有意思”一词,更能松绑孩子的心灵,放飞孩子自由的思绪,学生们就会为把故事编的有意思而竭尽全力。不少学生当堂就描写了“大鸟如何健美”,“小鸟怎么弱小可怜”,“山林生活怎么快乐有趣”的内容,推动课堂气氛到高潮。

每次上公开课,我们慢慢地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上课要有耳目一新的创新,就要对教材进行二度的“微”开发。“怎样变”首要成为开课的核心因素。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刻意“微创”教材,却颠倒了“教育为学生”的本质。

(二)追求“实际价值”:“为学生而变”的微创

1.“二变题目”的微创:拓展学生丰富的写作空间

从课堂氛围看,学生对于看图编故事的题目比较感兴趣,这种题目符合了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但是初一学生会犯生活片面的毛病,说林中生活方式好,就不敢写林中生活的危险等等。

于是,我再次把题目改为“仔细观察图画,根据图画,进行充分想象,编写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明寓意,题目自拟”,增加了“充分想象”一词。再次呈现课堂时,学生积极地展开“充分想象”,有人写风雨霜雪带来的痛苦,也有人写失去自由的痛苦,还有人写忍受饥饿病痛的折磨,更有人写到在笼中的鸟儿享受主人的宠爱、旷日的悠闲等。可见经过题目的再度小开发,学生也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都是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得有失的。

2.“整合教材”的微创: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在上《国宝――大熊猫》的公开课,同学们积极回答大熊猫的有关知识,让不少老师都称赞不已。在赏析语言的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形象生动的说明”,我再重新设计了“赏析语言”的板块:

(1)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

(2)比较课内不同段落文字对于“体色”的说明。

(3)比较赏析“修改后的第4节”和“原第4节”。

整节课学生都是围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准确运用修饰语来展开思考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真正理解了要使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善于运用动词、形容词来修饰和运用排比的手法。学生在积极举手、畅所欲言的快乐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为学生而变”的微创策略

(一)把握课程标准――“微创”的度量尺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的二度“微创”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实施建议,以此衡量二度“微”开发教材是否“适度”。如七年纪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让学生学写应用文的题目。若教师认为书写应用文这类题型不经常考试,很有可能就“删除”此题,不作为练习对象。但是新课标在“写作”这一“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的目标。况且“应用文”在现实生活中颇具实用性,且比较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入团申请书》、《请假条》、《证明》等。因此“会写常见应用文”也成为生活中学生交往、交流的书面工具。

(二)立足学生立场――“微创”的奠基石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微创”,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例如在上《我们家的男子汉》时,谈到“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时,请学生思考“潦草”和“沮丧”这两个词的妙处。有部分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我就说那么“潦草”换成“随意”,“沮丧”换成“难受”,哪个效果更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更好,更能突出他失败后沮丧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态。可见二度开发并非都要大动作,虽然有时只是几个词语的替换,却能体现出教师的理念,以及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入理解。

(三)正确处理教材――“微创”的催化剂

二度“微创”并不表示只要对单节课做一些改变就可以了,要能做出实质性的变化,仍然要以教材的系统为基础。例如上文中《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中所展示的,这道习作训练正是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的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于园》、《诵读欣赏》后要让学生“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而安排的。学生明白了“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以此推彼,“写人记事”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因此教会学生“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不变”亦能融通――“微创”的剂

其实“微”开发并不是每篇课文都必须有变化才是好,有时不变也是一种二度开发,就看你怎么用教材了。如《国宝――大熊猫》当总结出要使说明语言变得活力起来,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多种修饰语时可以这样提问:“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几篇事物说明文,都是通过哪些手法使得说明文语言丰富生动的呢?”有人就举了《松鼠》的好多拟人的句子,也有人说《松树金龟子》的一些准确的动词。这种“不变”的开发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真是一举两得。

上一篇:基于“过程目标”实施后的一些物理教学实践 下一篇:基于地方水浒文化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