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剪枝,让初中语文“简”出实效

时间:2022-10-19 12:33:43

巧于剪枝,让初中语文“简”出实效

摘要: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长,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面面俱到,将会导致贪多嚼不烂,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因此,简约高效的课堂就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喜欢,本文主要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简”出实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简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35-1

一、教学目标简明――一目了然

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善做“减法”,敢于剪枝,懂得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对于本节需要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第一课时的时候,教学参考上设定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要掌握课文写景特点,即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2.学生须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3.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4.有感情朗读课文。在一节课中,要想完成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对于刚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简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所获,笔者果断地减去了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文章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和初步掌握修辞手法运用的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简明扼要,学生在把握全文脉络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读书时间,为第二课时的语言品味、深层阅读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敢于大胆取舍,善于剪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简要――抓住重点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呢?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就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最为需要的知识。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天净沙・秋思》时,为了体现马致远在这首曲中“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绝妙艺术特色,先引导学生把诗词归纳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词人”等几个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绘制这样的几幅画面,并将绘制的成果进行展示,姑且不论马致远的词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相似之论,其实,单是指导学生作画已经有些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反映了教帅不解马致远的“曲中有画,在于‘画意’”,而不在“画面和画技”的肤浅。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绝不算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了之后顶多也就是获得了一个“曲中有画”的印象而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仅用28个字,就真切地描绘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心境。以“思乡”如题,学生闭目,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哀愁与悲伤”。这样教学方式,将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并成功地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景物烘托情感的写法。这种知识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有别于机械的学习诗词,是学生急需的重点知识点。

三、问题设计简练――不蔓不枝

在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一要敢于取舍,要提炼出能够统领全文的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语言要简练,要善于剪去重复嗦的语言,用直截了当、简洁的语言引领课堂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不蔓不枝,为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蔓不枝,还在于对文本特点的精准把握。笔者在一次观摩教学中,见到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时,抓住这篇文章大量运用白描的手法特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买桔子的过程中,作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即是点题也是作者感情的承接点,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关键之处,写这个看到父亲背景过程的时候,作者使用的白描手法也最精到,也触动了作者的感情,请同学看看哪些句子是最精彩的白描手法。”这个问题,基于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够很快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中去,从而提高对作品语言的认识,为下面进行语句的仿说、仿写做好铺垫。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于教者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在于教者心中始终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四、教学流程简洁――板块清晰

陶行知先生曾说:“但凡做一事,一定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最省钱的法子,去取得最大的效果。”做事如此,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编排上,教师要敢于舍弃那些不必要的、繁琐、花哨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显得板块清晰,过程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学重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手段简单――返璞归真

在当前的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上,多媒体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都没有缺席,课堂上音乐声多了,学生讨论交流多了,课堂互动起来了,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更有看头了,但是,语文教学不是,看看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还要提高学习质量。孙绍振教授曾经指出:“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其实是对音像规律的无知。因为图像不等于语言,图像是表象的,语言是以思维为核心的,每个人从语言中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力求简单,返璞归真,彰显实效。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新闻两则中的《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既没有用多媒体,也没有用其他教具,只是最原始的板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新闻的写法及要素。重点讲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事件主要内容的高度概述。2.“主体”是对新闻事件的具体描述,刚才大家阅读的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以及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这样简单的教学手段,反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任务。

上一篇:浅谈运用对比法优化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下一篇:在“体验”与“想象”中建构大面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