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普数据的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研究

时间:2022-09-09 03:57:36

基于六普数据的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研究

摘要 基于六普数据我国人力资本特征体现为人力资本存量较大,人均水平不高,三次产业内部分布不均衡,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与产业产值错位幅度大。而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产业结构亟待升级,要实现产业高度化及深度化,人力资本是重要支撑。提高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明确投资重点,实现产业内部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合理配置,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产业分布 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深度化,即产业产值构成和就业构成逐步形成 “三二一”的态势,并且各产业内部深度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生产功能实现经济增长,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各方面产生拉动作用,反过来,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现状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了解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特点、产业的人力资本构成和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产业结构,有助于认识各产业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特点,同时有助于对当前产业间不均衡的人力资本配置状况进行改善。

(一)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构成现状。

人力资本存量产业间转移明显,第三产业人力资本存量最大。从2000年到2010年,人力资本存量,总量增长20.97%,其中第一产业减少34247.4万人·年,由拥有人力资本存量最大的产业变成最小的产业;第二产业增加59747.9万人·年,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减少的幅度;第三产业增加82870.5万人·年,增加幅度更大,因而变成含人力资本存量最大的产业。这种变化一方面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有关,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8112万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加5623万人、6509万人,2010年底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7931万人、21842万人、26332万人;另一方面,与各产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均有提高相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由6.79年、9.44年、10.79年增加到7.54年、9.75年、11.27年,而且产业间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明显,其中第一产业最低,第三产业最高,2010年两者相差了3.73年。总体来看,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较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基于巴罗和李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2010年15岁以上人口人力资本水平仅与韩国1980年相当,与美国1950年持平,由此可见,在未来我国必须明确人力资本投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二)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

人力资本存量产业构成与产业的产值构成的错位幅度明显要小于从业人员产业构成与产业产值构成的错位幅度。2010年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产业构成为29.2%、29.6%、41.2%,与2000年(40.0%、25.0%、35.0%)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1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增加4.6、6.2个百分点,由“一三二”演变成“三二一”的状态。而2010年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为36.7%、28.7%、34.6%,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为10.1%、46.8%、43.1%,相比较,人力资本存量产业构成与产业的产值构成(10.1%,46.8%,43.1%)的错位幅度明显较小,详见图1,但一二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从业人员构成与GDP产值构成的错位度仍然较大,第三产业的错位幅度较小,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

(三)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产业结构。

1、三次产业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构成。不同产业人力资本差异大,第一、二产业以基础人力资本为主,第三产业的中等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所占份额较大,两者之和超过50%。 “六普”第一产业基础人力资本为93.60%,占绝大部分,也就是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基本上是由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构成,但相比“五普”中等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都有增长,增幅分别为1.19、0.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等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比重均远高于第一产业水平,相比“五普”,专业人力资本比重更是增长将近一倍,但基础人力资本仍占较大比重,为71.35%,依旧以基础人力资本为主;第三产业的基础人力资本“五普”“六普”所占比重均小于50%,高层次人力资本构成份额较大,另外与第二产业类似,第三产业专业人力资本增长的比重也近似等于中等人力资本降低的比重。

2、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产业分布。同样,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分布产业差异也很明显,呈显著的产业分布特征。基础人力资本大部分(59.47%)分布在第一产业,22.86%分布在第二产业之中,第三产业占17.87%,中等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相对均匀,一二三产业中中等人力资本所占份额分别为20.22%,32.83%,46.95%。专业人力资本绝大部分(73.60%)分布在第三产业,差异明显,第一产业只占2.9%。基础人力资本、中等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呈正金字塔形,而在第三产业的分布则相反呈倒金字塔形,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特征显著。

从以上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存量产业构成与产业的产值构成的错位幅度明显要小于从业人员产业构成与产业产值构成的错位幅度,说明同调节规模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数量的供给相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对改善劳动力结构与GDP结构的匹配程度更为有效;一二产业专业人力资本比例过低,与产业产值结构比例错位度过大,应合理促进专业人力资本向一二产业流动,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最大,专业人力资本分布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内现代服务业以专业人力资本构成为主的现状,则说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需要人力资本层次的提升。

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及协调产业内部人力资本分布

如何合理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协调三次产业内部人力资本不均衡配置状态,下面分别从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配置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增加教育投资,调整教育结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4%,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09年,驱动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层次主要为中等教育的高中教育。因此,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下,加快普及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切实提高教育投资总量水平,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不仅有政府财政投资,要更多地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体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因为往往它们的投资针对性更强,更符合市场需求。

(二)明确人力资本投资重点。

实行人才投资优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越来越大,而高层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更显著,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作用将数倍于一般人力资本,我国要注重对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要加大创新型人才投资,实行人才投资优先政策,不断壮大各类人才队伍。为发展科学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村劳动力素养,增加其转移能力。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但能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生产效率,还能增强其转移能力,并且见效快,有助于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配置。

(三)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必须改善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的现状,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效益将显得更加重要。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就是要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本流动和配置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大力推进城镇化,消除人力资本流动障碍。

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9.95%,低于日本的66.8%(2009年),远低于美国的82.3%(2009年),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主要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驱动,并用渐进式做法保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来降低农民工身份改变的制度成本。

2、引导人力资本产业间合理流动,改善资源产业配置效益。

引导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第一,政府可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动力向那些技术比较简单、劳动密集型和劳动弹性大的产业流动,鼓励具有较高层次人力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充分利用产业间收入的差异,激励人力资本从低收入产业流向高收入产业,一般高收入对应高人力资本需求,还能促进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第三,国家应当适当引导高层次人力资本服务农业和工业,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产生新的生产模式。另外,人力资本产业间合理流动,还能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最终改善资源产业间配置效益。

3、确保人岗匹配,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

受体制和市场发育尚未健全的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低下,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比较低。突出表现在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者未必能够得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为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尽量达到人岗匹配,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失业问题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完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雇佣外地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形成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P81-85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风险和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0.13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圆形贮煤罐上部结构施工方案 下一篇:含水率对降雨型滑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