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大学新生培养的质性研究

时间:2022-09-09 02:36:50

同辈群体对大学新生培养的质性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新生及新生班级助理进行访谈,进一步研究发现,同辈群体对大学新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生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对社会的认知两个方面。同辈群体的影响有助于对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能使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新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同辈群体;大学新生;管理;质性研究

青少年进入大学后,自主自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减少与父母的交流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与同龄人交往。在同辈的引领或帮助下,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同辈成为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对高校新生的培养研究中我们发现:同辈群体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最密切、最直接的微环境,对大学生培养、管理等具有重要影响。

一、同辈群体和质性研究

(一)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

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家庭的依赖感逐渐降低,同辈群体成为其社会交往的最重要的方面,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这种同辈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对于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认知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步入大学的第一个学年,是对大学新生培养的黄金时期,对学生培养中的自我效能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本文中,同辈群体主要是指年龄与地位相仿,并且都面临由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的群体,比如同一学历、同一专业、同一学校的大一新生。

(二)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适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不采用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来获得研究发现的任何类型研究。

对于大学新生培养的质性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社会群体的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

二、同辈对大学新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在大学新生的自我效能构成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和价值等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大学生活是塑造自我概念的初级阶段。大学新生自我概念越清晰,其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在研究同辈群体对大学新生自我效能的影响中我们发现,新生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新生自我概念的塑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整体自我概念的组成和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生的整体自我概念越清晰,新生的自我概念也会越清晰。

(一)同辈群体成为大学新生了解自我的“中继者”

在校园这个环境中,与新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同辈群体。实际上,同辈群体已经成为大学新生塑造自我概念的最直接的微环境。自我概念又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概念和群体自我概念。对于个体自我来说,同辈群体作为最重要的“标杆”,成为评价和引导个体的最重要的主体,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团体初期的规范和价值观。

(二)同辈群体为大学新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认知信息

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新生从同辈群体那里获得的社会认知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信息

学习信息既包括学科基础、学科重点,也包括关于专业学习、考试复习、毕业要求等的经验。新生在大学步入了自我学习阶段,由于任课教师摆脱了升学的压力,因此会减少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刻板性要求,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塑造及自我培养。因此,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成为提高高校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同辈群体弥补了这一不完全交流信息学习的平台。

2.交流信息

大学新生获得信息的多少与新生的自我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大学新生来讲,面对困难时的决策大多来自同辈的帮助。通过同辈群体中某个个体的介绍与推荐,或者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交流经验,或者间接获取的某些信息,对大学新生来讲将是他们未来四年生活的有效指引。大多对学生工作感兴趣并且能够敢于坚持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些同辈的榜样力量。他们通过交流,从这些同辈群体中获取信息,并且有效地将自我能力、个性、气质与生活相结合,更高效地实现对自我塑造及培养的决策。

3.自我规划信息

大学新生通常社会经验缺乏,对自身定位不清晰。许多大学新生喜欢从同辈群体那里获得有关社会认知的主要信息,并将这些主要信息与同辈提供的学习和交流信息有效结合,实现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决策以及职业定位。

综上所述,同辈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弥补个体信息搜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从而加强个体的社会认知。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小团体内部的信息交流仍然是不充分的,从而导致职业刻板印象的产生。如大多数学生对于自身规划相同、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分析比较单一等,这种印象趋同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接受信息的同质性。

三、同辈群体对大学新生的培养及管理的影响

(一)同辈群体在大学新生认知中占有较强的心理依赖地位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成熟的思维方式以及完善的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尚未形成。这样一个生理和心理的“断乳期”,使得绝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在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学习不适应、情绪情感障碍、交往交流困惑、专业择业迷茫等现实问题。

高校渐渐淡化了家长和教师的作用,而同辈群体很好地顶替了这样的位置。相近的年龄、相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共同的兴趣及行为倾向,更增进了同辈群体之间的认同感。群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将会在平时无形的学习和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此很多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很容易被高年级的同学群体影响,并在观察和模仿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很直接的微环境。

积极向上的同辈群体为大学新生提供了更好的自我认知环境;反之,消极的同辈群体将会对新生造成不成熟的思维导向和不良社会倾向。

总的来说,同辈群体通过社会比较和反射性评价对大学新生认知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个体为了靠近这个群体的普遍价值取向,会对自己的自我概念进行重整。因此,学校在对新生指导过程中,应更重视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并善加利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强化了同辈群体对大学新生的影响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状态下,人都会无时无刻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怀特说过:“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环境之中。当他一来到世界,文化就统治了他,随着他的成长,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总之,是文化向他提供作为人类一员的行为方式和内容。”在群体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得不思考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衍生出来的问题。对于大学新生来讲,大学校园既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又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特别是对于有主见、爱叛逆的90后大学新生来讲,如何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在同辈群体中的交流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促使大学生形成以群体为先的道德观念。同时,大学新生也更容易接受和模仿从同辈群体获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同辈群体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着重强调“族群主义”的人生定位等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

(三)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同辈群体成为了潜移默化的推动助力

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变化,不可避免受地到两种环境的直接影响:一是社会环境影响,二是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以社会为环境的背景下,其所产生的发展变化具有其特殊的客观性,因此不可调控。而校园文化背景下的环境,将会具体很多,同时也较为可控。从大范围的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到各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大学新生对于成熟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十分陌生和新鲜的。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得出,新生接受新环境的过程都是通过私下与同辈交流取得的。因此,受过专业指导和培训的同辈群体的存在已经在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具的感染、导向、熏陶和潜移默化功能,发挥着大学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无论是对大学生群体还是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同辈群体将成为高校中不可缺少的群体教育培养团队,其对新生的培养、管理等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刘长海,罗怡.关于“伙伴教育”的理论构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5,(05).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韩)金兰都.因为痛,所以叫青春[M].金勇,译.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郑思明,阳志平,程利国.青少年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3,(01).

[7]孙丽芳.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9).

[8]傅蓉.同辈群体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8,(07).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充满问题 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 下一篇:中学艺术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