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时间:2022-10-25 10:15:50

虚拟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同辈群体也随之诞生,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阐释了虚拟同辈群体的概念、特征,并指出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文章的最后就如何对待虚拟同辈群体带给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 虚拟同辈群体 情感 信息 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①青少年社会化是指青少年在人类社会中实现将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青少年处在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②其中虚拟同辈群体成为了当代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关键因素。

1 何谓虚拟同辈群体

现实社会中的青少年同辈群体以感情为纽带,有着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③在一篇分析青少年偷窃的文章中,研究了青少年偷窃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父母,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以及同辈群体,文章得出同辈群体为影响青少年偷窃的最主要因素。④

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同辈群体有着地域性、同质性以及成人世界的监督性。虚拟同辈群体除了具有与现实中同辈群体自愿结合、关系平等、有着自己的亚文化的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1.1 形成方式方面

在虚拟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形成一般不会受到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的影响。青少年主要是通过网络游戏、聊天室或聊天工具(比如QQ,微信,私信等)、社交网站(比如人人网、朋友网等)等网络交往的新工具和新方式来组成自己的网络虚拟同伴。

1.2 组织特点方面

在虚拟社会中,青少年可以同时加入好几个群体,成员构成异质性较高,青少年可以打破地域空间为其设定圈子,在网上无限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通过认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的朋友来组成网络同辈群体。在虚拟社会中,青少年可以自主选择加入任何一个同辈群体,且可以自主选择退出任何一个同辈群体,不受限制。可以看出虚拟社会中同辈群体的组织是不受地域限制,比较松散、随意的。

1.3 交流方式方面

虚拟同辈群体的构成不受地域限制,天南地北的朋友都有,可以吸收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而且在虚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匿名的,有的人甚至同时拥有多个网名,即好几个不同的身份,由于虚拟社会的匿名性,所以在网络中发表言论就显得更自由。

1.4 与成人世界的关系方面

在虚拟社会中,虚拟同辈群体相对于现实中的同伴群体来说具有隐蔽性,成人世界很难介入,可以说,虚拟同辈群体与成人世界是相互隔绝的。

2 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1 情感交流方面的亲密与孤独

青少年建立同辈群体主要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遇到问题,一般倾向于向自己的同伴求助,但有时也会与同伴产生矛盾。而在跨越时空的网络中,青少年总是能找到理解与支持,⑤关心与尊重,这就满足了个体情感归属的需要。

但在虚拟社会中,情境较为简单,青少年交往很少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就会适应不了现实社会中的交流。部分青少年(特别是内向、孤僻的青少年)由于网络“交心”过程比现实交往更隐蔽、安全,他们可能会过分依赖虚拟同辈群体的交往,而轻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反而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孤独。

2.2 信息交流方面的开放与冲突

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着地域特点,但虚拟同辈群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具有异质性,在与虚拟同辈群体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的是开放的信息源,使得青少年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但由于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匿名性,网友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适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由这些不良信息组成的虚拟伦理语境很容易使青少年忘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责任,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淡化甚至忘掉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形成虚实交融的“自主”伦理,难分真、善、美,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形成冲突,逐渐导致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异化。

2.3 自我认同方面的正确与偏差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也逐渐形成和定型,并且形成了基本行为取向和态度准则。但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等的限制,人只能在现实社会中形成一种自我认同,表现一种人格特征。由于在虚拟社会中青少年可以任意地与自己想要结交的人认识并互动,一个人可以同时加入多个虚拟群体,在不同的群体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在上文中提到,社会化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青少年在虚拟社会中形成的自我认同必须经过现实社会的检验和锤炼才能真正的转换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青少年从虚拟同辈群体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与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接收到的不一样,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当青少年将网络中形成的自我转移到现实中时,由于交往对象的环境与网络相比有着鲜明的不同,往往会使他们的社会互动受阻,可能会招来现实生活中同辈群体的不理解甚至嘲讽。

3 建议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少年的社会化模式由现实社会化模式向虚拟社会化模式转变,虚拟同辈群体便应运而生,虚拟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就其消极影响有所作为,从而尽可能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当产生认知冲突时,应懂得向别人求助,以求保护自己。青少年不论在虚拟社会中或是现实社会中都应该将自己的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是否认可结合起来。成人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当发现青少年的行为发生异化时,应引起警惕,并主动去关心青少年,与其进行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找到问题所在,但在过程中,成人尤其是家长要极具耐心地倾听、沟通。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人作为人的存在教育,⑥解决学生的情感孤独、自我认同、恐惧等问题,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学生的这些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或有着更好的倾述对象时,青少年就不会过度依赖于虚拟世界和虚拟同伴群体。

注释

① 乔纳特.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②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3,230.

③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0.

④ Beth Judy, Eileen S. Nels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 Peers, Morality, and Theft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Quantitative Nonexperimental Designs,2000:43.

⑤ 吴华.网络中虚拟同辈群体刍议[J].高教论坛,2008(3).

⑥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

上一篇:基于ZigBee技术的井下语音通信系统设计 下一篇:基于NRF24L01+的多点无线测温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