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时间:2022-07-02 05:26:59

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键词:同辈群体;儿童;社会化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颇具影响的《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使同辈群体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建立组织结构稳定、完善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家庭的影响。学生同辈群体的建立往往体现为如下特点。

1.距离效应:邻近座位的同学交流频繁,比较容易建立友谊。作为班级微型社会中的座位的排列,为最初互不相识的儿童提供了特定的互动空间,儿童相互间有了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机会,容易使相互间的距离拉近,而与同伴结下深厚的友谊,建立同辈群体。

2.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儿童的家庭背景对儿童同辈群体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儿童往往会选择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伙伴组成互动圈。这是因为在儿童入学以前,主要是与家人交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也不同。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儿童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能够互相认同,比较容易形成互动。

3.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同一个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段,智力和心理机制水平大体相当。在与同龄人的接触交谈中,能获得认同与内心的满足,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同辈群体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适应及发展的小环境。

4.性格、观点相似:性格相似的学生之间,由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弥补,因而容易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友谊。他们可以互相倾吐不愿向父母暴露的思想、看法、情感,有共同的语言。如果自己的观点被同伴接受或认可,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使得相互间的相处变得愉快满意,同辈群体中友谊的桥梁也因此建立起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社会化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其积极的一面表现在:

(1)满足儿童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儿童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儿童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二、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对儿童价值观和心理的影响

(1)对儿童价值观念的影响

儿童的同辈群体是在志趣相投和其他条件相似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性质当然有好有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黑”在群体中占了主导,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就会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2)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通过与同辈群体成员的交往,儿童逐渐地认识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然而当儿童在群体中处于不利地位――地位较低、意见长期得不到认同,而个体又难以接受事实时,儿童很有可能产生自卑、猜忌等消极情绪。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完善,对个体社会化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同辈群体中的友情是儿童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人际关系。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可以意识到团体精神和同伴式的互帮互助。教师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应该认识到同辈群体在学校、课堂这个微型社会中,对儿童的社会化发挥着潜移默化地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调动、发挥同辈群体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湘荷.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04).

[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31-538.

[3]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4]蒋盼.一个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同辈群体的研究.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

上一篇:新形势下学校班级德育工作浅析 下一篇:语境对译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