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内容校本化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时间:2022-09-09 02:23:24

围绕内容校本化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1研究的背景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的学科。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苏教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也经过了多次改版,新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安排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原则,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尝试操作,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任务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虽然新版信息技术教材考虑到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和学生个体差异,但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受师资、财力因素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受地方经济水平发展的限制,信息技术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学校的要求。即使市局教研室就新教材针对吴江市实际情况根据苏州大市的要求重新划分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甚至规定了“自编教材”,北厍小学的设备及学生素养还是不能完全适应新教材。因此,笔者就信息技术教材的校本化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2 研究的目标

1)主体性。以本校情况及学生实际需求为主体,根据上级教学纲要、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及现行教材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实施教学。

2)基础性。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这是教育规律和学生内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4)全面性。人的发展应是主动的、全面的,教育应当是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最快最充分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密切整合服务于这一全面的发展。

5)实用性。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校本化,体现这一课程面对具体学生的实用性。

3 探索与研究

3.1 设施情况及分配

北厍小学现有158台学生机,分为3个多媒体网络活动室。其中多媒体网络活动室2)机器配置得比较早,在使用Office软件时比较慢,上网速度也不流畅,因此主要用于三年级的指法练习、画图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及五年级的LOGO语言上机实践。四、五、六年级Office部分及网络部分教学主要在多媒体网络活动室1)3)中完成。由于多媒体网络活动室1)装有即时还原卡,因此对于需要学生保存作品的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活动室3)。

3.2 学生情况调查

信息技术课从三年级开始开设。1)总体上年级越低,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越高。2)超过1/3的学生会在课余使用计算机,且年级越高比例越大,但主动用于学习的仅占少数。3)对于所学内容,有80%的学生感兴趣,课上认真学习;有5%由于智力及其他条件限制,课上不知道学什么,往往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做;10%的学生感觉所学内容较为简单,即使教师不讲解也能自行完成;5%的学生虽然能较快掌握教学内容,但不认真操作,热衷于娱乐游戏。4)基本机能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文字录入,以六年级英文录入为例,差的只有三四十个每分钟,快的二百五六十个每分钟;1/4左右的学生能超过100个/分钟,1/2左右的学生能达到75个/分钟,但有1/8左右的学生低于50个/分钟。

3.3 教学模块安排

三年级,基础知识、指法、画图程序、上网浏览;四年级,Word、网络应用(搜索下载、电子邮件、论坛);五年级,PowerPoint、logo语言;六年级,FrontPage、博客。机器人部分由于条件限制暂不开设。

4 教学内容选择

4.1 教学内容紧跟时事

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创设综合性、时事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时事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较适合于高段年级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当然相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也可以实施于不同的年级,只是教学的任务设置不同。例如,中年级段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世博会的吉祥物,而高年级段则可以查找并了解世博会吉祥物的名称、含义,做成演示文稿或者网页等,通过论坛、博客等交流。

4.2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学以致用是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至高点,在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去学习使用。任务的设计要有意义和深度,要利于探究,能够创新。因此,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应用于实际。

4.3 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信息时代,缺乏收集、整理、选择信息能力的人是不成功的。网络上的信息瞬息万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学会鉴别信息,学会研究信息,学会贮存信息,学会提取信息研究解决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中年级教学画图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制作小报、汇报、网页时注意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学校新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元鹤风》,在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甚至自己制作素材,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与同学、老师进行即时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小报、汇报、网页、专题博客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通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与其他课程进行紧密的整合。如:英语,设置专题教学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要求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科学,网上有很多主题网站,引导学生从这些网站去获取各种知识……总之,让学生去了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扩充,了解比书本上更全面详实的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更增强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以景生情 以情激思 以思导行 下一篇:语文课堂因巧用CAI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