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生激活历史课堂

时间:2022-08-11 05:16:00

围绕学生激活历史课堂

摘 要: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让学生感受课堂魅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定要围绕学生、研究学生、研究课程,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知识结构;导出问题;导出思路;学以致用

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开学之初求知欲强烈的学生在一天天的历史课堂中激情燃烧殆尽,逐步索然寡味甚至抗拒。

究其原因是:主观上,我们教师把持课堂,不给学生多渠道思考乃至插嘴的机会,貌似我的地盘我做主;客观上,高中课本条条块块,理论化太强、结论性说教太多、跨越性太突然;脱离现实,看不到实用性。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去激活历史课,保持学生兴趣的持续性?我以为教师要导忌演,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学校实践中一个最严重的缺点,就是教孩子的时候,主要是一个人在工作。”

我们平时的教学经常就不自觉地走进这样的死胡同。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多为满堂灌,死记硬背。

那么,我们教师要导什么呢?

一、导出知识结构,不让学生偏离框架

在高中历史课本里,板块学习比较突出。每一个板块的学习都有一个主题。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必须要交代学习主题,抓住板块的主线,保证不偏不离。比如,必修三第五单元讲的就是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最终到思想层次的渐进学习过程,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再到无产阶级为主导的学习历程。其主要特点是由浅到深、由表到里。2010年江苏省级高中历史骨干班在扬州研究学习期间,有同仁提到单元绪论的学习问题,对究竟要不要讲、怎么讲、放在什么时机讲展开过议论。我个人认为必须讲,结构性讲,开篇就讲,学完再总结。

二、导出问题,让学生直抒己见

在学习中,我们不可能奢望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小角度地设计问题,达到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比如,西周的宗法制讲解,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意标出年龄大小不一的子女序号来不断修正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从子(排除女)长子嫡长子(天子正妻所生长子)。哪位同学谈谈看法?除了掌握课本上的评价之外,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引出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和清朝定太子的改革)。宗法制虽然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直到现在依然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你能举例说明吗?族谱、祠堂、祭祀祖先等等。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要设置问题,知识内容就可以轻松搞定。

三、导出思路,不让学生天马行空

在高中历史课本里,分成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部分,其实也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以人物史康熙帝为例,如何评价康熙帝?按照课文内容,缺少康熙帝过失的史实,显然是无法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在评价康熙帝之前,教师要收集其统治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全面衰落的事实、康熙帝违背历史潮流的言论行为、同时期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事实,让学生比较、分析获得真知。

四、导到现实,让学生学以致用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如果我们仅仅将历史当成过去的介绍,就无法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价值,学生学而无趣就不足为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寻找并发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有的放矢。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配合以儒学的三纲五常,在今天的中国看不到一些家长制作风吗?春节期间,我省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在天安门前竖立起一座孔子像,为什么迎来网络世界的一片骂声?事件中,你怎么看待一些打着爱国旗号肆意毁坏公私财物的公民?能否从义和团运动中认清其愚昧野蛮的本性?能否从全球化的角度认识什么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所以,解读昨天是为了解读现实,也是为未来找到破解的密码。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能够使人达到这种境界,无疑学生是有兴趣的。

我想在教学中,教师少些说教,多给些理由,哪怕有那么一两次的偏激、离经叛道,何尝愁吊不起学生的胃口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中学烷基苯校区)

上一篇:史海四步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多方协调 共同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