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作指导的三个“消极经验”

时间:2022-09-09 12:28:18

关注写作指导的三个“消极经验”

经验很容易成为一种消极的东西。写作指导中常见的三个“消极经验”为:积累、观察和规范。

“消极积累”往往“求量”、“贪新”,“消极观察”往往“有眼无心”,“消极规范”往往给学生套上形式的桎梏,制造“新八股”。

反观我们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作是这样一些孤立的机械的量的训练过程吗?我们所获得“二手经验”常常是断章取义的多,呈现出写作背后丰富的相关因素的少。回归写作的本源,所谓“写作欲”,它是人表达的一种本能冲动与需求,是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真实的流露。写作首先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是人内在的一种精神情感活动,而不是一种材料的堆砌与文字的搬运。所以,我认为,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经验已然是一种浓缩的结果。我们进行写作指导时,不要停留于经验本身把它作为追求的目的,而要关注这些经验形成的过程,关注它背后连带的精神活动,通过有效的训练与引导,让学生“习得”和“养成”这种经验。要知道,任何一种写作培养从根本上都不应该是技巧方法的培养,而应该是一种思想方法情感感知力的培养。

因此,有必要积极调整,进行一些分析与细化,改变作文经验教学的消极状态,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应对消极积累――多激活与迁移

“消极积累”多“求量”或“求新”,而不重内化。学生常常会摘抄许多东西,为“用”而用,却常“硬用”“死用”无可用。这说明学生对积累的素材缺乏必要的理解与整合,指导的重点,应该花气力去激活这些积累,培养学生对素材的贯通与迁移能力。

以下三步大可以一试:首先,对积累的素材进行一些“粗加工”。如给你的素材归归类,同类并举或异类对举或分类归组,再给每类冠一个小标题或写一段导读抑或编者按。这能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积累,发现素材内在主旨意趣中相通一致的地方,当然也会发现一些看似矛盾或者觉得零散无法与其他勾连起来的素材。然后,对素材进行一些“细加工”。如与学生讨论分类时遇到的典型问题,看似矛盾的素材,异同在哪里?为何同一现象结果却迥异,为何不同表象却殊途同归?这些零散的素材为何引起你的关注?零散素材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逻辑性呢?最后,还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积累成长进行一点“精加工”。你关注的热点何在,热点背后可引发哪些忧思或态度价值观?你思维特点如何?是习惯于逆向切入,还是对比分析,还是新人耳目多独到创见?该如何扬长避短等等。甚至,可以一人一题,直接让学生就自己的关注热点和积累素材完成一篇大作文,把他积累中的精华磨透、夯实,这会比粗练泛讲有效得多。

另外,“消极积累”还有一味形式内容上“贪新”,而忽视思维上出新的误区。笔者以为,旧素材的激活反而更能凸显思维创新能力,有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如“一句话重评童年经典”的旧素材激活训练,要求不必概述材料,而是从一个全新角度用一句最精辟的话重评作品。

给出示例:《白雪公主》――对于一个不听从忠告,不断重复同样错误的苍白女孩,之所以“死了和活着一样美”,是因为活着并不比死了多出点什么来。

学生的想法经过思想上充分的研磨和语言上的提炼,非常出彩:

《丑小鸭》――鸭子是不会变成天鹅的;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让鸭子和天鹅都获得幸福。

《青蛙王子》――童话中的青蛙“摔”了变成王子,现实中往往是王子“摔”了就变成青蛙。

《龟兔赛跑》――如果过于弱小的对手构建了你所处的环境,你的才能很可能会以极端荒谬的方式被浪费掉,等等。

只有用这种激活的方法积极积累,积累的素材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被激活的积累才可能被学生有效迁移运用;只有积累变成了学生思想情感及体验分析能力成长的垫脚石,学生才可能驾驭得了这些素材并在它铺就的路上来去自如。

二、应对消极观察――重体察与审视

学生常被告知,要重视观察,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这一个”。我倒觉得,要先有了活生生的你自己,才会有你笔下活生生的“这一个”。

观察是一种外在表象。要善于观察,就需要能敏锐捕捉到值得观察的信息,甚至接近本能地对信息进行过滤,并深入地挖掘,所以说,一个情感细腻思想活跃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而且,两方面互为因果。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观察,而且观察到的东西并不存在意义与否,只有从观察中体现出你独到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判断时,它才具有意义。鉴于此,我们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强化训练中来改变学生对观察的认识,提升其观察在行文中的质量。一者强调体察,强调对别人的感受进行揣想;二者强调审视,强调从旁观者角度作出自己的评价。两者从角度上进行区分便于点明训练目的,增强学生感受,强调让学生去挖掘和强化自己内在已有的东西,而不强调从写作技法形式上去追求,不必从概念上严格区分。

可以进行“体察与审视“训练。

从自己的习作中任选记叙或描写片段,如:“妈妈个子不高,长得也不好看,脸上有不少的雀斑,依她的解释,就是小时候麻雀吃多了。”在后面加上“我总暗想――”让学生去续写几句话表达出自己对此的一种体察或审视。引导时尽量强调“你对此怎么想”、“你对此怎么看”。

不同续写如:

①按她这么说,天下长雀斑的人全都是小时候麻雀吃多了,怪不得现在麻雀变得那么稀少呢!

②已经为人母的母亲大约从少女时代就对脸上的雀斑比较介怀,至今抱着这个强词夺理的借口不撒手,骄横中倒透出些少女的可爱心态来。

③雀斑于母亲可谓“雪上加霜”,而她荒诞不经又煞有介事的解释,真是用幽默化解了尴尬,也不失智慧呢。

体会修改,可谓审视出趣味儿,体察出情味儿。

这种练习,是对混沌的视听与心灵的一种唤醒,也是对被片面理解“观察”的一种正本清源。

生活是因为你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判断才成为属于你自己的生活的。文章同样如此。你接触到的生活是一杯水,只有通过你的体察与审视你,才会意识到水中可以提炼出一块结晶,它是一块糖还是一团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你的情感和思想的精华,它才是你做出来的文章。一味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和自然,但如果没有了“体察”与“审视”,就谈不上关注而且会因乏味枯燥缺少内驱力而难以持久。如果学生养成了凡事停下来琢磨一下,思忖一下的习惯,不必刻意去观察生活,自然能“见人所共见,言人所未言”。

三、应对消极规范――在收放中出新

话题作文一度使行文“漫天撒网”,“文体不限”一度流变为“不要求文体”后,作文教学又规范重提。然而,要规范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任何从形式上的界定和强调的规范,都不仅不能让学生意识到好的形式对于作品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使他们的写作空间更加狭小,写作兴趣更见萎缩;尊重写作的规律,规范应该是情感思想饱满、行文内容充实之后,在外在追求上的一种水到渠成。故,作文指导应该追寻在思想情感的提炼与发散,迁延中的规律与方法,在收放中出新。

例如,这样的以读促写设计:

一、读周国平散文《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列出其中观点;学生活动,拟出了八九条之多。二、分析哪条是核心观点,其他观点可分几组,是何关系;借此,弄清哪些提法是重复并列的,归类后理出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借鉴这些观点,拟一个作文提纲;至此,绝大部分同学都搜寻论据材料,搭建了一个议论文框架。四、格致的散文《庄周的燕子》,说说作者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学生读了作品,有一种既惊奇又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样是表达“要与周遭保持距离”、“要保持独立的心灵空间”这一思想,周国平用的是哲学随笔,随意而深刻;格致却捕捉燕子麻雀的生存状态,用自然界的小生命清新谐趣地完成了这一哲学的飞跃。以思想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去写作,不仅打破形式的桎梏,而且带来创造的惊喜。而我们同学的构思,往往中规中矩过多地按照形式上的套路去思考,恰恰囿于狭小的有限的空间乏善可陈了。

最后,要求从自然中捕捉现象一二,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人生社会之理,写小作文。择优交流,化少为多。

这个设计重在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有收有放,颠覆形式“规范”之陈见,普遍抬高了写作起点,尤其能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树立良好的写作追求。

类似的训练也可化解到很小,如:

《飞鸟集》中曰“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请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这句话加以解说。

学生的理解在讨论和修改后,呈现如下:

①过多地注意美或爱的形式,必将失其实质。

②有一些美或爱是不可干预(打扰)的,爱它,请让它保持自我。

③过早的追求,可能导致永远的失去。

④美是不可占有、独享的,否则会失去更多。

⑤真正的美源自鲜活的生命。

这就是一个微小的收放出新的训练,学生思维活动和语言训练的力度也并不见得小。

最后补充一下,这里的收放,主要是重视从学生思想情感、阅历阅读中寻找可以勾连的点,进行培育放大或浓缩提炼,完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具体与抽象、自然与人生等之间的跨度,使学生具有洞透的眼光、独到的见解与感受。这是写出新颖独到作品的要求,也是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要求。

以上三点,总体上,是强调不要消极使用经验,片面理解写作的经验之谈,而应该尊重自己的写作经验,尊重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活动,把研究丰富提升情感、启迪激发思想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任何一种写作培养,从根本上说都不应该只是技巧方法的培养,不可把作文教学割裂成孤立的书写训练,演变成机械的有标准答案的依葫芦画瓢,而应该以思想方法情感感知力的培养为目标,让写作训练更接近其本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四中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下一篇:教师教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