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班”的诊断

时间:2022-09-08 08:43:26

“国企班”的诊断

“走出去”最要紧的四个课题:跨国经营与资源整合,改进政府管束与政策支持,国际化经营与风险监控,“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人才支持。

在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的“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专题研讨班里,45位央企领導人分成四个小组提出了影响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最要紧的四个课题:跨国经营与资源整合,改进政府管束与政策支持,国际化经营与风险监控,“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人才支持。

课题一:跨国经营与资源整合

第一组学员的课题是跨国经营与资源整合,根据跨国经营的驱动力,这个研究组将“走出去”划分为六种方式:获取自然资源、获取海外人才、获取核心技术、获取市场空间、获取成本优势、获取专营权等。以其亲身体验,中国企业面对问题最多的是第一种方式下的资源整合。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出去”或急于“走出去”,核心竞争力不强的,核心资源在目的国受到削弱的,不适合“走出去”,比如,以中国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竞争因素的企业,到欧美一些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可能会丧失优势。

以获取自然资源为主要驱动力的“走出去”,是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对外投资是实实在在地追求收益,既不要讳谈利益,也不要空谈利益,要学会整合利益冲突,均衡利益各方。

一些刚开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很少自觉从“合作双赢”的角度理解对外投资,盲目追求控股,甚至投资之初就有搬资源、搬工厂、搬技术的想法,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因此,中国企业带着刚性需求在国外收购企业或开采资源时,应采取更加柔性的姿态和方式,形成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说,要实现国外自然资源和当地投资环境的有机整合。

在投资方式上,不能一味追求直接收购、控股等,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或与其他跨国公司合作,也可以在保证企业的总体利益的基础上不强调控股权,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不同结构的安排来降低风险,不给外国政客以攻击的借口。

行业协会的弱势是主要原因,国内一些对外经贸商会官本位色彩明显,难以有效表达业内共同利益诉求,不能真正体现行业的长期海外利益,权威性很低。反观国外商会,行业权威性高,市场协调能力非常强。

建议:成立以企业力量为主導、而非政府或事业单位为主導的跨国经营协会组织,真正以企业的自律经营和海外协同为主线,尽快使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形成合力,避免在海外市场上自相残杀。

课题二:改进政府管束与政策支持

第二组学员的课题是改进政府管束与政策支持,研究组认为,企业“走出去”除了需要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外,政府搭设的“台”的好坏,对企业“走出去”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体会到的是,缺失“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没有中远期目标,没有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政策引導,就不可能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建议中央政府层面要组织各部门大力协同,统筹研究制订境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尤其加快建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具体政策落实及重大项目的快速协调机制。

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深受海外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缺失的掣肘。所以,政府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动参与全球贸易、投资、金融管制等游戏规则的制订,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为央企实现跨国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宽松的外部条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审批。要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放松境外投资管制,大幅度下放境外投资审批权限,放宽企业境外投资的限制额度。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建议探索对其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审批放松管制,适度授权,对额度内投资项目,可实行备案制,不再事先核准。同时,期望相关部门对企业“走出去”审批能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

对于央企而言,考核问题也需要改革。为了鼓励“走出去”,一定要允许失败,取得巨大成绩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走出去”初期,无一不具有失败的案例及教训,正是这才造就了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

在考核机制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将单个项目评价与整体效果评价相结合,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整体。对处于“走出去”初期的企业,可以区分国内经营情况与国外经营情况,分别考核。否则,不利于企业坚定信心。

课题三:国际化经营与风险管控

第三组学员的课题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与风险管控,列举了22种“走出去”可能面对的风险。尽管从商业角度看,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承担风险,“走出去”就是驾驭风险的过程,但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化风险,在意识形态偏见、既得利益强国“围堵”、资源竞争加剧、环境压力严峻等背景下,显得前所未有。

走出去面对最多的还是商业风险,主要有四种风险:

第一是法律风险。由于所在国法律与我国法律规定有所不同,甚至还不是一个法律体系,有的国家法律本身不够健全,或者法律条文时常修改,而我国企业对当地法律不够了解或对法律约束不够重视,導致企业可能无形中触犯对方法律,遭遇投资或经营挫折。

第二是市场风险。一是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若不能及时了解和把握,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决策上容易发生失误;二是由于技术更新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影响“走出去”企业的产品市场;三是国际炒家对大宗商品、期货、股票等领域的投机行为,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不可控的成本波动。

第三是决策风险。一是在战略选择上出现偏差,与公司既定战略不匹配,未能发挥主业和专业优势;二是战略布局不平衡;以低端市场为主,在中高端市场业务占有量较小,未形成高中低端区域市场的平衡分布;三是顶不住机会诱惑,盲目进入陌生或短板业务领域,甚至发生违规操作;四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将“走出去”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

第四是文化整合风险。首先是管理整合风险,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要进行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全方位整合;其次是文化融合风险,既包括国家层面意识形态、民族、宗教、文化、思维习惯等方面的融合,也有企业层面的企业文化、组织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融合;最后是资源整合风险,既有企业外部的国内外政策、区域资源、社会关系整合,也有企业内部的战略、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整合。

课题四:“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人才支持

第四组学员的课题是“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人才问题,目前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最主要、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足够数量、优秀适用的国际化人才。

鞍钢集团副总白静瀑介绍,目前,鞍钢集团近14万名员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只有200多人,虽然也在通过国家级国际工程承包公司间接参与国外冶金工程施工,但按照鞍钢自身的国际化战略要求,能够通过国际贸易的平台寻找资源和市场投资机会,真正具备国际化项目运作能力的人才十分缺乏,对一些项目的顺利开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提到在西班牙和委内瑞拉的两个项目,生产规模每年4000万吨,投资400亿美元。中方40%的股份,即160亿美元,但是这个项目上真正合格人才不到100人。最最关键的还是人才问题。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缅甸项目也如此。缅甸经济社会落后,教育和工业基础薄弱,技能与技术人才匮乏,短期内,项目建设所需的大量技能、技术和管理骨干难以实现本地化,几乎都要从中国派遣。而由于当地政局复杂,和平与稳定环境脆弱,项目所在地又处于温热带原始丛林,人烟稀少,传染病流行,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给项目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建议:中国企业管理层,既要从“走出去”战略的角度,重视国际化人才自我培养为我所有;又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正常利用好项目所在地各类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国际化为我所用;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创新精神,切实从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以利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高度重视发挥团队的整体作用,以弥补个体人才的不足。

不过,国际化人才不应被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应被视为一个在企业战略指導下,完全纳入企业组织架构、融入企业文化、主導“走出去”日常工作的核心团队。因此,无论是自有人才、还是外聘人才,无论是中国员工、还是外籍员工,一定要在企业内部统一可行的综合机制与管控模式下进行工作,从而在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的整体合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上一篇:陕西商帮崛起之路(上) 下一篇:钝企业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