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企业 第1期

时间:2022-08-11 10:23:32

钝企业 第1期

先由两则我们熟悉的案例说起。

2007年,京东商城年销售额仅为3.6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就超过102亿元,三年增长率达1800%。然而与快速扩张的规模不相适应的是可怜的利润。2011年5月,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其微博上公布该公司2011年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报告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206%,其中日用百货增长522%(不含平台商家部分),但毛利率同比增长仅为19%,而净利润仍为

负数。

比亚迪是另一个高速增长的神话,并获得股神巴菲特的青睐。该公司宣称“到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计划销售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然而,2010年比亚迪业绩增长放缓,2011年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加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门”和“质量门”,比亚迪先前打出的口号似乎有些“野蛮生长”的味道。

改革开放30多年,“以快为美”的企业经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由以上两则案例我们看到,快,给企业带来发展,也给企业带来困惑。“别走得太快,停下来等等灵魂。”如今这一印第安谚语被频繁提及,可见社会已经开始反思速度和效率指引下的生产

经营。

企业应该保持怎样的发展速度和效率?日前,《企业观察家》推出了一组名为“钝企业”的报道,旨在提醒那些在加速奔跑的企业,别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了企业的价值观,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本期我们摘录了“钝企业”这组报道中的观点和案例,希望能够给企业的管理者们提供另一种发展思路。

“快企业”PK“钝企业”

“以前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如果你不想方设法比你的竞争对手快走一步的话,就很有可能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健的上述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商场近乎残酷的竞争和经营者心中的担忧。

诚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快企业”可谓是耀眼的明星,“以快为美”的价值观正深入企业家的心灵。就像一个人在拥挤的人群中,即便自己不挪动脚步,也会被人群裹挟着向前奔跑,否则就有可能被踩踏致命。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动辄提出100%、200%,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大家集体陷入一种疯狂的造富游戏中,被速度绑架,亦随着财富的涨与落或悲或喜。快,成为了一种时代病。

现在,有不少人开始驻足思考,在一味注重效率和速度的理念引导下,企业可能面临着突如其来的风险。

我们开始关注另一个群体:它们长期坚持在一个行业,围绕主业做大做强,极少涉及其他领域;它们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每一步走得都很稳,喜欢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相比速度,它们更看重持久;它们没有讨巧地迎合时尚和大众的模式、概念,但也不排斥技术创新。他们被冠以“钝企业”的

称呼。

其实,做企业和煲汤一样,文火慢炖,时间越长才越出味。正是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一批“钝企业”,它们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慢慢长大。

当然,“快”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切实际的心态下,创业者失去慢下来的决心和勇气。但事物本身都有规律,且不可逾越,没有捷径。要超车,就有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发现“钝企业”的价值,其实不过是在“回归常识”。

“钝企业”是否成为主流

随着“钝企业”概念的提出,其是否应该成为市场的主流?《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就有这层顾虑,我们在提倡一种东西的时候,很容易被理解为放弃另一种东西。我们提出“钝企业”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企业发展快是不对的,慢才是全对的。

所谓快和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和发展的阶段性来选择。哪些行业适合慢、哪些适合快,同一个公司到底哪个阶段要快、哪个阶段要慢,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相对来说,传统的行业发展速度会慢一些,而互联网这种技术爆炸型的行业应该是快一些。当然,这只是笼而统之的说法,其实有些传统行业,它们的增长速度要超过互联网企业。

同一个公司,到底哪个阶段发展要快?全球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肯定要慢,到经济高潮的时候一定要快;政府换届的时候要慢,政府换完届以后第一年到第四年要快。

总而言之,对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快成功,而是长时间地活着,并且不断地走上坡路;重要的不是走到上坡以后往下走,而是在上坡时一直往前走。快,但不浮躁;慢,却不迟钝。这才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企业发展的

基石。

华美电器:在传统行业里精耕细作

华美电器这个品牌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创立了,而它的掌门人蒋端平也在这个行当里打拼了18个年头了,不折不扣的老企业老掌门人。

2011年华美电器的销售收入达到9亿多元,相比美的等家电巨头的年销售收入动辄就达到七八百亿元,这点收入真的算不上什么。况且由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华美电器2011年基本没有利润,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是,蒋端平扎根行业的决心却没有改变。他认为哪个行业都会有困难,重要的是执著,要有恒心,电器行业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需要去发现。当初,蒋端平正是靠着一股子韧劲儿,进行产品创新和管理提升,才为自己在电器制造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

华美电器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与海尔、澳柯玛等享有同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老品牌,尤其在浙江、福建一带市场认可度较高。但是由于体制原因,华美电器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直到现任老板蒋端平的出现。蒋端平投入数千万元,对产品质量、工艺进行改进,品质和服务跟上后,华美很快收复失地,成为长江以南地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冰柜品牌。

其实蒋端平面临过很多的诱惑。“中间有投资房地产的机会,也有人带着钱过来让我一道去买矿产资源,我都没有动心。”蒋端平说,从入行起就在家电业,积累了一些人脉,对行业也很有感情,而且如果他不干了,跟了他十几年的这么多兄弟也会丢了饭碗。

蒋端平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看得很透,他认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最危险的就是投资失误和应收款过大。“利润从8%降到3%,对于企业来说只是挣钱少了,企业不会倒下。而投资失误会让企业资金枯竭,又欠银行贷款,最终只能借高利贷度日,结果不言而喻。”

在家电行业稳扎稳打,蒋端平注意运用市场策略。华美电器也做冰箱,但仍以冰柜为主,“冰柜是一个细分的专业化市场,家电巨头们看不上。”

讨巧的市场定位,为华美电器赢得了生存的机会。蒋端平的精明在于,他不光在产品上避开大公司,在销售策略上也独具特色,“相比大公司,我们对细分市场的信息反应及处理的效率更高。”因此,现在华美电器很大一部分业务就是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客户只要发过来产品规格,华美电器就会想办法生产出来,就像定制衣服一样简单。

过去,冰柜大部分都用在商业或者工业中,是作为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品出现。但是蒋端平发现,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江浙一带富裕家庭的增多,市场对大容量冰柜的需求也在增加。

2010年,华美电器的这种家庭用冷柜甫一推出,大受欢迎,一年卖出去几万台。这是蒋端平的得意之作:“到目前还没有企业跟上来,只有我们独家在做。”

上一篇:“国企班”的诊断 下一篇:由“米饭实验”看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