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08 06:52:07

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本文对环境监测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阐述了环境监测的意义,同时对我国环境监测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 环境监测解析

1.1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生物测定等手段,连续或者间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监测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1.2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3.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1.3.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1.4环境监测的分类

11.4.1按其目的可以分为三类:

(1)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2)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3)特定目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督义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1.4.2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1)环境质量监测

由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2)污染监督监测

是为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对污染源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对污染物排放出口的排污监测,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处置,利用排放点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三同时”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

环境监测还可按照污染物存在的空间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

1.5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要以环境监测获得的各类数据为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还可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的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发挥其监督职能。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是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技术依据。通过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可以确定环境是否受污染、污染危害程度、受何种污染物污染等,这就为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 环境监测发展状况

2.1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并且基本复杂,流动性变异大,又涉及空间分布及变化,所以对污染的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速度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到了70年代,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质量因素不仅包括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所以用生物的生态、群落、受害症状等的变化作为判断环境质量的标准更为准确可靠。这一阶段的环境监测手段主要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同时从点源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源污染的监测以及区域性的监测。

80年代至今,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开始建立了自动环境监测系统,并使用遥感、遥测的手段,监测用计算机遥控,数据线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经过计算机处理职冻绘制出图表,表示污染态势、浓度分布等。

2.2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我国制定了环境监测工作基本方针。监测站实施站点网络化、采点布点规范化、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计算机化和质量保证工作系统化。监测系统还先后开展了创优质实验室和计量认证工作。目前,我国环保系统已形成多级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站2223个,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1]。

4.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对环境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程度 ,关系到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环保部门在政府中的地位和社会上的形象。这几个关系很重要 ,我们要很好地理解、贯彻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环保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监测。

4.4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市场服务职能”原则,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监测能力,完善监测体系,拓展监测领域,提高监测质量,强化监测效率[3]。积极为环境监测工作创造条件,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保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部分环境监测站“以副养主”和工作“错位”的现象。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受到广泛关注。监测人员应努力提高监测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监测数据处理能力,更好的为行政和监督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耀琴、杨顺生,王文勇。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J].中国测试技术,2003(3):45-46

[2]马晓晓、方土、王中伟、张春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23)

上一篇:混凝土温差裂缝的控制 下一篇: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预制T梁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