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9-08 04:55:21

“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 要: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历史上,各个经济体形成了多样的城镇化模式和路径。本文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城镇化道路选择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目前阶段的城镇化模式选择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城镇化模式;经济发展

一、引言

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阶段,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避免出现经济发展停滞的形势关系到民族发展前途。而党的十报告中对城镇化的强调,已经显示了城镇化的推进将是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重要举措之一。

城镇化是一个始终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主题。根据历史经验,从宏观的角度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世界上各个主要的经济体所选择的城镇化模式都是不同的。选择了合理的城镇化模式的经济体,经济得到了发展,成功度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而选择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的经济体,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长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二、"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界定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经济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农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经济陷阱"。贫困陷阱:处于贫困中的经济体,由于生产资料的缺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始终处于贫困的境地。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进入中等偏下收入阶段后,由于转型障碍而出现的经济发展停滞的状态。福利陷阱:后工业化阶段,由于高福利水平,在遇到大的社会经济波动风险等原因时所造成的经济困境。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是在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转型障碍的存在的,而出现的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矛盾及风险的扩大。

根据世行公布的标准以及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的数据知: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西欧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拉美(以巴西和墨西哥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都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三、国际上城镇化模式及其历史经验

1、西欧国家城镇化模式及其历史经验

西欧国家的城镇化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互促进的。产业革命推动了城镇化的初期发展,工业化推进了城镇化的中期发展,科技革命支撑了城镇化的后期发展。其中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城镇化的稳健推进,使西欧国家顺利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西欧国家的城镇化模式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1)要正确定位好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角色,强化其管理和服务功能。避免走"先出问题再治理"的弯路路,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冲击。2)完善法制建设。城镇化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决策和实践,才能确保城镇化顺利推进。

2、美国城镇化模式及其历史经验

美国的城镇化依托自身经济为发展动力,整个发展过程有市场主导,政府功能很弱,处于辅助地位。美国的城镇化体现为集中型城镇化后的快速郊区化。集中型城镇化阶段主要是在1865至1920年年间,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率由19.8%上升至51.2%。在郊区化阶段,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城市中心的人口逐渐迁至郊区,工业、零售业和办公服务业等行业也陆续迁出城区。

美国的城镇化模式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在城镇化初期,由市场经济主导,优先发展大城市。政府主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保障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在城镇化中后期,以"精明增长"理论解决城市蔓延问题,强调城市规划,紧凑地利用土地,抑制郊区化过度发展。

3、拉美城镇化模式及其历史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拉美地区是全世界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城镇化率由1950年的41.4%上升到了2010年的79.6%。但从城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来说,拉美地区的城镇化是失败的。其工业化率严重滞后于城镇化率,城市产业发展无法吸收大量涌入城市的新增人口,形成了其特有的"过度城镇化现象"。"过度城镇化"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富悬殊、失业率高企、贫民窟、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又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

造成拉美地区陷入城镇化失败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是殖民地历史和失败的工业化道路。为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国家也进行了努力:进行农村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改善平民窟的基础设施、增加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以减少贫富差异过大的影响等。

四、我国城镇化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历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经历了从"积极发展小城镇"到"综合发展"的过程。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而非大中城市吸纳人口的过程。在实践中,小城镇发展模式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大。然而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逐渐凸显:1)农村改革与发展不能通过小城镇模式得到根本上的解决;2)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被严重制约;3)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4)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这个方针延续了之前十年的城镇化政策。虽然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轻工业的态势,但并没有突破以往城镇化模式的局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些年,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广东模式以及江苏模式和温州模式。整体上表现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区规模极速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新产业空间建设。但同时,也有出现了一些问题:区域发展的差异进一步显现,在城市化过程、道路与模式上显现了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

五、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产业结构能顺利转型的有利支撑,更是我国能否平稳度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1、以循序渐进的城镇化为依托,努力促进产业结构成功转型,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

城镇化速度过快,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就业市场不能吸收迅速增长的人口,这将导致高额城市化成本,阻碍经济的增长。这也是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镇化推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平衡,避免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使城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功能最大化。

2、加大推进户籍改革力度

对于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要让进城的人享有原有市民的同等福利,这样新增城市人口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是实质上的城镇化。这需要推进系列体制改革,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

3、注重城镇化质量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科学地规划城市格局,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周蜀秦.中国城市化六十年:过程、特征与展望[J].中国名城,2009,(10).

[2]西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分析与历史经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2,(8).

[3][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M].伍晓英,叶燕裴,施发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义(1983-),湖北荆州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硕士,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上一篇: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下一篇:中职Photoshop教学中整体性策略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