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细致

时间:2022-09-08 03:44:13

泉城济南,美丽潇洒。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泰山之阴。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这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济南的冬天还未离去,二月春风已在前路探行。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不知是因为这温晴的天气,还是泉水的润气,真想探个究竟。来到济南,记者穿行在特色各异的学校中。看细微处,满眼都是“阳光”,耳中又装满了笑,好像这里的人们连说话都含着笑。把这些拂去,剩下了感受――不急躁、不功利,恍然明白,这应该就是济南德育的共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走访学校的第一站,南上山街小学。

还未走到近前,远远看到一座四层楼房,虽然结构简单,但嫩绿色的墙体在周遭灰暗建筑中尤为醒目。果然,它就是南上山街小学。走进教学楼,独具匠心的民族装饰随处可见,“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诉说了这所小学的办学理念。

王红林的幼儿园和小学时光都是在南上山街小学度过的,1985年毕业以后,她再次踏上这方充满回忆的沃土,在这里教学,当了第十任校长,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这份至深笃厚的感情被她形容为“绿叶对根的情意”。在王红林的心里,一所传统老校,犹如一棵大树,只有厚实了它的文化根基,赋予它独有的办学理念,它才能在改革发展中拔节,在特色与创新中繁茂。“植根”,成为师生和学校发展的第一步。她把这个“根”定位为传统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根和现代文明之根,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

立校之本在于树人,树人之本在于树魂。为使办学理念在每一个师生的身上进一步内化,学校非常注重引领师生的修养品格,“一个人只要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才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正心’的境界”。据此,学校提炼出“养浩然之气,正民族之心”的校训。

一棵大树成长为参天之材,其终极价值便是成为薪火,为世间付出光与热。教育是传薪的事业,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2003年,学校确立了“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探索出课程实施的三条途径: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

回顾走过的路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德育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单从校本课程的探索来看,南上山街小学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会什么,开发什么。主要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入手,挖掘教师的潜力,焕发教师的热情,使他们的特长不仅成为课程资源,而且激活他们的学习力、反思力、合作力和创造力,主动成为开发者和研究者。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特色。

第二阶段,社会上有什么,开发什么。调动社会资源,拓展课程渠道。京剧大师、书法家、画家、民间艺人等各界人士纷纷走进校园,学生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社会参与,共筑特色。

第三阶段,学生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从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着眼,使学生社团成为生力军,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社团体系:天工、天籁、天香、天心、天翼、天骄六大类,六十多个学生社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人发展,生生不息。2011年,南上山街小学“梦想科技社”在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中从全国各省市近二百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并代表中国参加总决赛,获得全球第十五名的好成绩。

“民俗文化”特色打开了学校对外开放的大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校长王红林对此非常感慨:“在交流中,我们体会到学校文化只有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所小学,我们也看到了这份自信。

不言之教,天下希及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鼓励,仅仅一个微笑就足以使其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致。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为,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收益之多 ,施无为之政所获得的功效之大,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从营东小学的“感动明星”,到三十四中的激励教育,我们都能看到“不言之教”的正向影响。

说到“感动明星”,营东小学校长房彩霞马上想起一个叫李靖丽的女孩,这个女孩在一周之内连续给了她两次感动。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李靖丽手里拿着一条美国白蛾的幼虫来到校长办公室,着急地说:“校长,东院已经发现美国白蛾了,您得抓紧时间想办法了!”说这番话时,她一脸的认真劲儿。接下来正好是每周一的全体老师例会,听了这件事情,老师们都被这个孩子强烈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中午,房彩霞又在校园里遇到了李靖丽,看到她正在专注地为一个受伤的小树枝包扎――先找一些泥巴糊在断裂的小树枝的接口上,然后用绳子把它绑好。女孩的善良让房彩霞肃然起敬,“草木有情,也许那根小树枝最终将会枯死离去,但它一定不会忘记身边这位叫李婧丽的女孩,为挽救它的生命曾经付出的努力……”李靖丽出现在全校表彰的晨会上,成了“感动明星”。榜样教育无需言传,校园中爱护花草树木的身影多了起来,课间出现了一幅幅学生们主动为花草浇水的画面。

在营东小学,每位教师,包括保安师傅、保洁阿姨每周都有两个“笑脸”标志,用以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学生荣获十次“笑脸”或者有较为突出的事迹即可晋级“感动明星”,得到全校表彰的机会,这种笑脸评价机制正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天天向上、不断进取,让学生“有心,更要有行动”。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需要真情实感的触动,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先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这样才能“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房彩霞谈到这些感动的瞬间,眼圈又红了。她说:“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许,在您的心中,他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不过是一些点滴小事。但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高贵品质不正是这些点滴小事的积累与升华吗?我坚信,只要坚持‘不因善小而不为’,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感动他人的人!”

“笑脸”只是激励教育的一种载体,如果教育者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量身定做的评价,就会使其闪光之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张萌萌是济南市第三十四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几年前,她随父母从聊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来到济南,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城乡差距的冲击,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变得不爱说话,也没有了在老家聊城上学的笑容。自从初中升入三十四中学,她参加了学校京剧小社团,并成为《小快枪》节目的主演,经常参加社区表演、电视台节目录制,在这样的激励下,张萌萌经常露出笑脸,她还告诉妈妈:“我在台上表演,同学的掌声非常热烈,还说我是学校的明星呢!老师说,如果学习能有这样的自信,我照样也能成为学习的明星。”

“走入三十四我是好样的,走出三十四我是最棒的”,充满激励和自信的学校精神把学生放在了主置,因为学校精神的践行、传承和发扬都离不开学生。在三十四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生总数的54%,学校从细微处入手,用爱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激励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爱的和谐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家校合作,为了同一个心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者,二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五,广受欢迎的“爸爸妈妈大讲堂”就开讲了。这是新苑小学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自2008年开设的“心愿”合力课程。

张倩是新苑小学家委会成员,在市中区税务局工作,热心教育,认真尽职,她那一对才艺俱佳的双胞胎女儿――男和炫弟都在新苑小学就读。在“爸爸妈妈大讲堂”活动中,张倩主动承担教课任务,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法知识。下班后,她就到处查找资料,准备了两万多字的教学素材,学习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教案三易其稿,精益求精,她想要呈献给孩子最好的一堂课。

正式授课那天,张倩穿着笔挺的制服,佩戴着税务徽章,化了淡妆,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由于准备充分,她丝毫不紧张,课堂以学生表演的形式为主,课件上的照片形象直观地展示所讲内容,而且还根据学生数学课所学,穿插“算算家长收入税”“买房、买车税多少”等内容,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其他班的老师听完课后,纷纷邀请张倩去班上讲课。

在“爸爸妈妈大讲堂”上,孩子们沉浸其中,领悟知识,经历过程,动手实践,其乐融融。气象局的家长讲气象知识,公安分局的家长讲“拒绝校园暴力,保护自己”,下岗职工做“从头再来”的创业励志报告……这些迥别于平常课本的知识鲜活、有趣、实用,丰富了学生的生命经验,点燃每一位家长的心灵之灯。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为新苑学子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

走进课堂,让每位家长有序参加教学活动,是新苑小学一直坚持的做法,家长到学校来已经成为习惯。2010年,新苑小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来校做“心愿校长”,通过参加学校的校务会、进课堂、与教师座谈等形式,较为全面地参与学校工作,开辟了一条家长近距离、多层次了解学校,接触学校的有效途径。

学校为了感谢家长的鼎力支持,往往在举行重大的校园节日庆祝的时候,隆重颁发以“新苑杯”命名的各种奖项,如“感动新苑十佳家长”“书香家庭”“才艺家庭”“最佳合作伙伴”等。学校不再是孤岛。我们相信,以家庭教育为圆心,以学校教育为半径,家庭与学校教育一定能够共同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圆。

在济南外国语学校,楼道里摆放着两种颜色的垃圾桶,蓝色的用来丢可回收垃圾,黑色的用来丢不可回收垃圾。每个班里,也都放着两个类似的垃圾桶。副校长杜海峰笑言自己已成“垃圾控”,每次走进教室,都要直奔垃圾桶查看是否分类有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督促中化为自觉,化作修养。

最后一站,记者来到全封闭寄宿制的济钢高中。校园整洁素雅,学生彬彬有礼,沿途问好声不绝于耳,德育成效尽在其中。当记者采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张勃时,她谦虚地告诉记者:自己和同事们还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真心地为学生做了一些小事,并没有值得称道的心得。这时候,记者想起济南市教育局局长陈东生在专访中说的一句话:“德育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而是‘润物细无声’。德育工作的常态化无疑就是在实践着伟大。”仔细琢磨,确实如此。

《庄子•秋水》有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可以理解为,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教育本就事无巨细,教育人无需豪言壮语,只要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把每一件小事做得细致,就是成功之道。

上一篇:学生是流动的文化 下一篇:“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凸显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