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教育艺术实践点滴

时间:2022-09-08 01:32:45

个别教育艺术实践点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盛行西方的哲学名言,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共性与个性。我国古代也有句格言“人心各如其面”——千差万别,世上难以找到两个面貌完全一致的人,“双胞胎”也不能例外。同样道理,人的个别差异造成了中学生的不同类型。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身体、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别,也就是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智力、人格和潜能或潜质。智力差异包含智商的高低与认知方式或风格的差异,认知差异即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之间的差异,为了便于理解,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动机、意志、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上。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和遗传素质的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又有各种不同的差异。因此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就要对学生进行“适性的教”,就是针对学生的智力、人格与潜能的不同,实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采取教育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殊差异,施之以个别教育艺术进行合理引导,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别教育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深化。2500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我国也是东方世界个别教育艺术的渊源。在西方个别教育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希腊人的启蒙者——古代雅典的智者(Sophistes,早于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他们认为个人行为的准则应该是个人的意志,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教育应该从每个人的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多方面的潜能开发与和谐发展。到了近代,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了个别教育思想的内容。卢梭按照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应有所不同的见解,使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由此看来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教育是以个别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以“生产”人才的方式,顺应了工业批量生产产品对人才的需求。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班级授课制以其培养人才的高效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20世纪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集体教学再也不能全面适应高科技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了。因此个性化教育引起了各国特别是现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在国外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小队教学、合同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个别教育研究成果相继应运而生。

一般而言,从学业成绩和品德操行两方面衡量,可以把中学生分为优生、中间生和后进生三大类。如何兼顾优生、中间生与后进生的教育发展,实在有必要深入研讨一番。

一、全面发现与正确培养优秀生

关于优生普遍的观念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概念理解误区,只注重“学”与“品”两个方面,有片面性之嫌。其实优生不应当仅指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应包括具有突出特长或雅趣的学生,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着正当突出甚至杰出的表现或潜能,都应作为“优生”来发现和培养。这正是具有音、体、美、琴、棋、书、画等诸多潜质的学生被及时发现并受到精心呵护培育而不致被湮没的有效途径。

优生往往是班级的骨干,是教育者通过集体教育学生的主要力量。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优生也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所以教师对优秀生要全方位观察、了解和培养,既要使他们“品学兼优”,又要努力全面发现他们的各方面兴趣、潜能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展成高雅的情趣或某一方面特长的楷模。

二、用“爱心”转化后进生

这里也存在一个传统教育理论关于后进生的理解误区。后进生一般又被称作差生,对差生的普遍理解往往片面局限在学习和品德两方面,二者都差即双差生,多数学校的“补差”课实质就是“补学”课——单纯地追补学业,灌输课内知识。这是亟待纠正的、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一个顽固化倾向。在多数教师的意识里差生就意味着一无是处——“孺子不可教也”,从而把差生推向“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差生也有其“不差”的一面,因为每个学生个体都有着潜在的“光源”,如何提升出来使之成为“闪光点”,则要看教师的教育艺术的高低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应当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后进生,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特有的兴趣、爱好和潜质,尽力让每位后进生都能呈现出自信之亮点,都能获得独到的发展。

对差生的转化关键是“爱心”二字。对学习差的学生,可以抓住品德的每一次小进步或不时出现的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其认识到自己并非处在“老师遗忘的角落”,相反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拳拳真情、融融暖意正在围拢着他。其次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规律矫正差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引导其正确地思考和学习。另外教师还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制订并实行优生结对帮扶差生计划,分阶段总结反馈帮扶效果,不断改进帮扶措施,提高帮扶效率。对品德差的学生,教师首要的工作是全面调查了解摸清品德差的根源,然后区别对待、“对症下药”,用亲人般的真情感动他,用通俗的道理开导他,用为人师表的实际行动感化他,循序渐进地达到转化的目标。

三、着重提升中间生

中间生在班级或同一年级中占绝大多数,因此着重提升中间生则能使班集体或年级组得到大面积的发展。教师尤其要注意中间生易分化的特点,全面顾及、紧抓不懈则可能升至优良;忽略轻视、任其发展就会整体塌陷,追悔莫及。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小组谈话等方式帮助中间生分析认清与优秀生的差距,指导他们树立目标、改进方法、改良习惯,奋起直追,永不服输。只要教师用心分析每位中间生的特点与优势并让它们发挥出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让有些学生发展成“品学兼优”,有些学生发展成某一方面的能手,就可以快速提升、稳定中间生的各方面绩效。

因为个性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正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最主要特征。鉴于此,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大事。

综上所述,由于个别差异造成了中学生的不同类型,每个学生又都有其自身特点,各自的表现也常随年龄的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因此对他们的教育立足点、教育内容、形式、具体方法手段必然不一样。科任教师或班主任在采取教育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个别差异的现实因素,进行合理引导,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

上一篇:用爱心剃“刺头” 下一篇:浅析顶岗实习中班主任工作的“三性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