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比较美学的方法论新探

时间:2022-09-08 01:23:00

构建比较美学的方法论新探

摘 要:比较仍是构建比较美学的方法论的精髓,但是中西差异并非“中西对立”,中西比较美学的任务是通过比较找到审美理论的本质。

关键词:美学比较美学方法论审美

中图分类号:JO-03

文献标识码:A

比较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时展的需要,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必然出现的一种学术现象。比较美学的日益成熟与发展,有可能成为21世纪美学研究和发展的主旋律。

一、比较美学及其历程回顾

比较美学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度乃至跨历史的美学研究,是各种美学观念和流派之间的相互碰撞、传通、认同和融汇。比较美学研究美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等)、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比较美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学科的特质‘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或现象采纳收集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这些事实或现象加以阐释,扩大认识的视野,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对各个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国家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美学现象的异点或同点进行具体考察,可以使我们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设、一种纽带,使我们可以局部地具体地用一种美学风貌、形态、风格甚至趣味,作为另一种美学风貌、形态、风格以及趣味必然的出发点,从而找到不同美学现象之间的某种精神联系和事实联系。

比较美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比较美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从1750年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创立美学到1900年以前,是比较美学的“史前期”和“萌芽期”。这期间,东西方美学家在国际审美文化视野内,运用比较方法研究美学的事时有发生。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开始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为比较美学的孕育和萌芽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西方的美学家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人,对东西方美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比较研究;中国中、晚清时期便出现比较美学的萌芽,如乾隆年间的邹一桂对中西绘画的比较研究等。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比较美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比较美学是以美国托马斯门罗的《东方美学》和比较美学家埃利奥特・多伊奇的《比较美学研究》两部专著的发表为其诞生和形成的标志的。由于各国传统美学的差异和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又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比较美学观点、理论和流派,从而形成独立的比较美学学科,而这恰好是激励民族文化心理变革,并使各民族在相互吸纳、相互借鉴中向着人类更完美、更崇高的理想世界攀登的强大动力。

随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西方美学的扩散性传播影响到世界美学的总体格局。因而,中国美学也面临着一个创造性转换问题。这种创造性转换势必依赖于东西美学之间的“对话”,并需要建立一种共通性的美学交流语境。随着中国学者译介与诠释西方美学以及中国学者以西方语言‘传播中国美学工作的进行,中国现代美学格局较之古代美学有着重大的转移,这就是中国比较美学观的建立。

二、比较美学路径选择

关于比较美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历史上每一次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总是伴随着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这在美学的研究上,亦复如此。每一种新的理论的出现,总是和新的方法分不开。方法是研究对象的相似物。比较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适应中西美学的特殊规律与共同规律,符合比较美学的特点和规律。比较美学一方面要按自身的规律横向发展,博采全人类优秀的审美文化,发展国别美学;另一方面仍要回到美学的纵向发展中来,对全人类的美学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和高度概括,发展世界美学。由于比较美学研究的是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一门交叉性的科学,它同哲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 自然科学都有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研究方法也日趋现代化。

对于中西比较美学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必要去比较。他们没有意识到,比较正是以跨文化交流为特征的当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文化间的广泛交流。但也正是因此,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一种自认为普遍有效的理论部屡屡碰壁。“拯救差异”,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的学者们的共识。20世纪中国的美学大师,如王国维、宗白华、钱钟书,无不是自觉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可以看作正面的例子,并且代表着重建中国美学的最高成果。而一些美学家拒绝比较的方法,坚持关起门来重建中国美学,结果一无所获,只能代表着重建中国美学中的失败的足迹。克罗齐和鲍桑葵在《关学史》中指出,一部真正的美学史,在复杂的精神时空与历史时空中重叠,是少不了参照比较方法的。克罗齐和鲍桑葵力图在美学比较中为美学家和美学思想进行历史定价。可见,美学史叙述中就有比较美学的基因。比较美学,不是简单地把这一个与那一个加以比较,而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带有根本性范式差异之间的比较。因此,比较美学,带有唤醒性质和突破性性质,它通过比较,把研究者从以有的方式中唤醒,使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它通过引进另一不同的体系,对原有的理论范式进行一种根基性的突破,而走向―种更广大的新境界。

比较美学的方法不同于美学原理的方法,也不同于美学史的方法。比较美学的方法一方面必须考虑美学原理的方法,即美学本体论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美学史的方法,即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之关系研究。比较美学不仅要从历史维度上,把东西古今的美学思想在比较的网络视野中予以展开,而且必须从生存论的维度下,把关学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系和美学自身的问题上升到本体论意义上予以综合判断和分析。因此,比较美学的方法也就相对可以从两个维度上予以展开。惟有从这两个层面来探究比较美学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未来美学才能得以重建。

三、比较美学中的比较观

(一)中西差异并非“中西对立”

差异性原则的建立,是现代比较美学观形成的关键。我国的比较美学仅仅从事中西比较,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神气质的差异又是如此之大,再加上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境遇,使得我们很容易建立―个比较研究的理论预设中西对立。然而,差异并不意味着对立。如果我们扩大以下比较的范围,不是两者之间作比较,而是在三者或更多之间作比较,那么中西对立就很难成立了。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说:中国传统并不像先前所架设的那样,与西方主流文化完全相反,缺少超验论并不等于固有论:缺少客观性并不等于主观性;缺少绝对主义并不等于相对主义:没有划分为原子的个体并不意味着只存在若干毫无个性的集合体。这也就是说,认为中国传统和西方主流文化完全相反,并不能做比较研究的理论前提。因为这只是我们在对自己和对方没有 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的一种印象,而不是对双方的真正认识。

比较美学的视野应该是开阔的,在中西美学的比较中,简单的求同或简单的求异是不难做到的,困难的是要进一步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就需要分析,需要比较,需要运用比较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人类思维隐约难辨的轨迹,去把握美学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比较美学所要求的正是这种超越地域与国界,努力寻求各国美学的共同倾向和本质,以提取所谓共同性、普遍性、永恒性和绝对性的美学和审美的东西。中西比较美学的任务是通过比较找到审美理论的本质。

(二)客观的比较观

比较美学与单纯的美学研究不一样,它通常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的问题。因此,现代中国的比较美学观,必将是建立在历史文化背景之上的创造性阐释。中国的比较美学主要呈现为一种中西比较。中国文化是在西方美学的对照中,才产生出自己具有学科意义的美学。在比较研究中,必须建立一种科学的历史的客观的可能性的比较立场,必须考虑相通或共同的文化背景。现当代美学比较研究中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便是将中西美学的一些范畴进行比较。例如将庄子和海德格尔、尼采的存在论并提;将康德和朱熹、王阳明的独特哲学美学范畴并置。这种倾向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将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美学独创性界限彻底抹杀了。比较研究观,不仅要考虑到美学比较的差异性原则,而且注意到了比较的历史客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正是建立在历史客观性原则之上的,而且,差异性原则最终还是为了导致共通性原则的建立。因为借助共通性原则,才能真正创造出与世界美学体系对话的美学思想。

比较美学研究的求异,不是片面的、绝对的去求异,而是要在同中求异。虽然中西艺术都是艺术,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但毕竟因为民族不同,传统不同,因而它们又各自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我们要相互尊重,按照各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来吸收和消化外来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不孤立于世界,而又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走向世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比较美学不仅仅是对中外美学史的比较阐释,而是为人类学美学的真正建立铺平道路,为人的生命理想和自由精神寻求一种文化依归。蒋孔阳指出,比较美学的第一个日的就是要在表面差异很大的中西美学之间,探寻出共同的规律。只有探寻到了这一共同的规律,我们才能把我们的美学思想,纳入世界范围和世界水下上来思考,以探求我国美学思想应当发展的道路。比较的第二个目的是求异,是探寻各自发展的特殊规律。正是这一特殊规律,使中国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美学思想上独占一席地位。比较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世界的眼光,来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以便挖出民族的根,发扬其固有的优点,克服其不能适应当代世界的缺点,在同与异的对比中,探寻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曲牌形成的认识 下一篇:非物质社会中数字艺术设计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