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

时间:2022-07-19 12:27:32

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

摘 要:素描改革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剖析了素描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表征、弊端和根源,提出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目标、原则,介绍了创意的构思与操作要点,同时提出了采用新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素描;教学改革;创意;实验性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创意,就是指启动思维,在常规中去寻求创建新的发展思路和意向。实验,就是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的一切不成熟和不系统的构想。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就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力图改变常规,使之带来新的观感,从而激发作画情绪和探索欲望。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就是力图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突破。倘若没有了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艺术就不能发展,科学就不能进步。因此,不难理解,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它是以突破传统素描模式的、着重以拓展思维方式为宗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构想、探索和实践;是以注重体现个性为目的的全方位思维延展;是突破习作而跨入更高层次的尝试。所以,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是突破常规的艺术,而绝非是建立定律的科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思维能力人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高度的自由和完全的自主性。使画者能够无拘无束地达到忘我境界。因此,培养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高度自由是人类情感得以真实表达的首要条件。但是绘画有高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个人意识的无限膨胀,其根本目的在于能使艺术真诚充分地得到表达,这还要依赖于我们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这是广大素描教师在改革探索中形成的共识,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道路上我们已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却仍然不能改变被动局面,就总体而言,素描教学目前尚未走出“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困境。我们从教改实践中体会到:走单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路子难以达到教改的根本目标,必须从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人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引领素描教学走向实验性的创意。下面我们先找出素描问题的根源:

一、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出现的问题根源

1.根源之一――培养学生重新认识素描的概念

“素描在西方的画坊里,被称为草图,在东方的画界中则被称为粉本。这期间的素描一直被作为正式的身份在美术学府的画室里扎根。但此时的素描则主要是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基础训练的代名词,因此,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到底是什么?素,从字面上讲有两种意思:1、单纯、直接;2、质朴、真实。字外之意还有精炼、纯粹、原始、最初的意思。描,它的表义是:写、画、挥舞、临摹、写生的意思,弦外之音有全部占有之义,即整和广。如果把‘素’字视为静(词),描字视为动(词),那么就可以将‘素’意为深,:描’意为广,把两个字合一起就是纵和横的关系,难怪古人以此‘草图’和‘粉本’来确定画的格局,有朴素真实的描绘,集广取精之意,即志广大,诚取精。这两个字的组合既有唯物辨证的关系;又有品格的风范,尤其让素描出现在艺术的源头,因此,素描乃是造型艺术之父!”从张英超先生对素描概念的这段认识看,素描教学既可以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具有想像力与创造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由此可得,素描的涵义是广义的。它不是限定式的重复或凝固某种单一的思维模式与技法,应该是提倡复合型、全方位的思维,培养探索与创造精神。这是素描与素描教学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在基本功训练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观念的有机融合,才是完整的素描培养和训练艺用人才基本功的有效途径。

2.根源之二――教学模式陈旧,不重视个性的发展,是影响素描教学效果的主要症结。中国的素描教学无疑是从西方引进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徐悲鸿、林风眠的努力。然而,作为系统的体系确立下来要到五六十年代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的全面引进。契氏素描以它系统结构完整、步骤严谨、画面真实的全因素效果迅速在中国的美术院校占据了统治地位。教学内容从石膏几何形体、静物组合、石膏像到人物头像、胸像、半身、人体循序渐进,其教学目的以形体、结构、比例、透视为内容,再以明暗、光影、调子造型因素表现出对象的体积、质感、空间感等。这种教学体系在八五思潮前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开始向照片靠近,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这种写实画法为中国艺术家广泛接受并代代相传,影响着中国的素描教学方向。通过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外形及结构来训练造型能力,通过真实的、尽精微的刻划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以铅笔或碳条为工具运用有规律的明暗关系表现体积、空间来培养手头的表达能力,这体现了我们传统素描教学的基本含义。教学体系的封闭性,自上而下的垂范性,其结果就是我们训练造型目的的单一性――写实;表现手法的相似性,以结实程度来恒量学生素描基本功,反映出我们素描教学观念的狭隘性。从静物、石膏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到人体写生这种课程设置上就体现出我们的素描观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文化的交流为中国艺术家展现出了一个多元的艺术格局,长期的调子素描受到质疑、批判,于是有人提出结构素描。结构素描的提出给我们的素描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丰富了我们的素描教学思想。然而,结构素描提出的动机是针对光影素描的批判,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与契氏抗衡。况且,结构素描只不过是全因素的一个方面。九十年代王华祥提出“将错就错”也着实在全国热闹了一阵,取消了过去光影素描的整体比较与层层显影的方法,改而从局部着手,直接用“曲线”作画。强调视觉的此时感受与心态,对视觉的暂时的、表面的刺激作出积极的反应,克服了光影调子的循规蹈矩和结构的理性分析,所以画面产生一些新鲜感。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学院素描教学的“正规”方法。所以,我们的素描教学仍以契氏为主线,以结构素描:“将错就错”来补充完善,形成以具象写实为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素描体系,这个体系体现了历史的一贯性与既成性,即封闭性。笔者认为,这种结构称之为链状结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3.根源之三――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一切。多年来素描独尊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沿袭着一种可称之为“写实”的基本功教学模式。“写实”教学模式的表征,首先是教师搞一种画风,开中药铺、按照自己的画风去教,即教师上课是自己画而不管学生画的如何,自己讲而不问学生懂不懂,示范过程齐全,造型准确,用笔潇洒,空间感强,把素描编织于理性的框架结构中,冲淡了感觉的光彩,削减了智能的力量,剥夺了思考的权力,惟程式不惟感觉,把活生生的素描作品变成了机器产品。考试则以教师的喜好为目标(教师喜欢的某种画风),以造型准确为重点。以此为主体的考试,就会明白无误地引导学生去应付考试。传统考试方法既是“写实”教学模式的表 现,也是对“写实”教学模式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写实”,课下“写实”,工作后还是“写实”。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地服从、服从于教师主体活动。“写实”教学模式在经历了长期教学教育实践的磨砺之后,已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外在形式的教学模式,它更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教育观念和一种不自觉的教学行为。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局部地致力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并不能撼动素描教学的基本格局,为什么涌现出一批素描优秀教师却没有大幅度提高素描教学的美誉度。为什么素描改革具有那么大的难度以致改革多年仍未取得大面积的突破。“写实”教学模式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出现学生“三率”(即到课率、用脑率、参与率)不高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失和一定程度的心理逆反。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彻底改造,将最终影响素描教学的实效性,并造成教育资源――教学课时、教师劳动、教学条件的极大浪费。因此,这一切与教师个人素养有直接的关系。

由此而论,这一套教学方法用严格的科学程序,训练学生精确摹写外界事物表象的能力。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的效果十分彰显,但上升到美术教育思想的高度来看,却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寒性”太重,“暖性”不足,学生的感情、个性表达和能动的创造精神容易受到遏制。

二、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应坚持的原则

1.思维方式是首位原则。“意象思维”方式是素描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先对“意象”的含义有所了解。最先论及意象概念的是《易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圣贤之人借助具体存在的形象以充分表达胸中的意念或者思想感情。这是对《意经》卜筮方法作出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解释。那么,我们所讲的“意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认为,‘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这个‘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意念。‘象’是具体可知的物象。然而这个‘意’不一定就是能说得一清二楚的思想感情,‘象’也未必就是完全确定可辩的形象。‘意象’并不是‘意’与‘象’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从孙美兰先生的论述中,由此可得,“似与不似之间”是意象造型的观念,需要很好的把握“似”与“不似”之间的距离状态,也就是说对“度”的把握状态,不够不行,过之也不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距离才产生了自由的空间,才能调动起我们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

2.师生平等原则。在素描教学中,必须维护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是开展思想对话的基础,是施行思想行为矫正和心理疏导的条件。反思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处于优越的“布道者”地位,居高临下、不厌其详地教导学生应如何去想如何去做;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受戒者”地位,几乎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可能,只能生吞活剥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灌输式的僵化教学,难免会引起学生以逃课、应付、不深度介人为表现形式的消极反应。个人风格的发展方向就面临着两种抉择:――是与之抗衡;二是乐意地全盘接受。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矛盾,学生们应该是抱从容的态度,与此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于接受新的经验。当然,就学生们而言,在其初学阶段应当重视技巧的培养,直到他们的技术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止。教师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风格或是培养学生去追求一种自我意识这两个责任性的方面。我授课时就会明确地向同学们提出要多元、多样化,要讲究个性,如果说我们来检讨过去的艺术教学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缺点莫过于对个性的不重视,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扼杀,这是我们以后教学必须引以为戒的。如果说过去的那种教学方法有某种适应的话,那么它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式了。

3.师生互动原则。素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从教学活动来说,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客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脱节,不能各行其是,必须保持一种密切关联的互动关系。重视素描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这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教师的观点、论证、要求及时传达给学生引起注意、思考、响应,只有当学生的意见、态度、情绪及时反馈给教师引起重视、反思、调整,教学活动才可能变得有弹性、有活力、有张力。

由此而得,“发现保护与发展个人独特的素质、感觉和灵性,探索和认识自我意识,寻求构筑自身的语言意向,是现代素描教学的永恒追求。”基本功的训练最终是培养艺术创造能力。生活在不断变化,艺术在不停地发展中改变其内容与形式,在研究自然的同时,建立当代观念以便面向世界与未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以自己的视觉去感受世界,寻求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与思维方式,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艺术应重在精神、重在内涵、重在表现。因此,有自我素质与修养的提高,才可能带来素描教学的提高。

三、用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关于构图教学内容的问题。在绘画中,构图是绘画语言的核心。而它从古到今的演变又是以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发展与变化为前提,是素描现实的目标和任务。在构建素描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注意把它建设成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体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大量涌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中注意补充新材料,删减、调整老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例如,画面构成的类型,按照绘画史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处于形成远近法的文艺复兴之前。这一阶段被称之为图象学画面阶段。图形是根据主题和意图排列在与空间无关系的纯粹平面之中。第二类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印象派为止。这段时期被称之为远近透视图法的错觉画面阶段。其目的是如何把三维空间的世界整理为二维空间的画面,即再现出能够欺骗人的视觉的画面。第三类是指塞尚之后的画面构成。它以绘画画面的独立为目标,由此而产生了平面化的新问题。第四类是现代构图,自由地使用上述的图象构成、错觉构成和塞尚之后的构成方法,并且使之沿着多样化的主题展开。由此可得,素描的创新教学,首先改变构图的方式,以传统的技法,现代的构图方式,产生新的、现代的画面。

2.关于改革素描技法单一化的问题。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命题。这就示意任何类型的艺术创作,只要具备相应的必要的构成元素,实现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那么,其间有着一个共同的审美特性,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生命力的特质潜在的、集中的、高层次的体现。适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单一化却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素描改革中,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尝到了改革教学方法的甜头。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即教辅活动)两类构成。“在现代素描的 作品中,作为表述作品创意的物质依托――材质媒介的综合使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因此充分认识和发挥各种材质媒介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有创造性地发现、选择、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去设计、构架不同题材内容的画面,这应该是现代素描创作实践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例如,各种点的排列、各种线的排列、各种几何形的排列、正形与负形的排列等等。因此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我们注意做到:一是积极发挥教师主导教学的作用,让教学方法为教学服务,改进教师不但要示范画,而且要会讲授;二是以教学需要为根据选择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三是采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做到精心规划,合理调度。

3.关于改革素描媒介的体验与发现。我们在探讨现代素描的训练内容与方法时,应重点从形式、结构和创意的角度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把对素描媒介、工具和载体的选择、设计与运用,恰如其分地与作品构思融为一体,这无疑是现代素描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极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所以,“素描的绘制是一个使用特殊媒介和特殊技法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因此,在选择素描材料时,首先,应设法把对材料的运用和表现的主题结合起来,然后则要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能、媒介的适合程度、耐久与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深思熟虑以后,才会本能地为绘制每幅素描选取适当的媒介、工具和载体。慢慢地就会发现各种素描材料的性能知识和素描技法的美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几何形体与静物写生中,教师不作常规性的选择与布置,转而由学画者在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按要求进行自由选择和发现,在发现与选择中建立并萌生创意。这种具有创意・实验意义的选择性写生,非同于一般传统性写生概念,画者想法和画面效果自然距离拉大,在选取、剪裁与扩充而进行画面组织中,个个全力投入,最终作业效果是手法极度写实而赋予现代感。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突破其传统的铅笔与炭笔而采用毛笔、粉笔、蜡笔、墨水、水粉、沙土、报纸、色卡纸拼贴、复印与描绘相结合等手法。因此,我们在探讨现代素描课堂上临场指导是考察教师的水平所在,它需要调动教师所有的修养、经验技能。这里是在考察教师在艺术修养的容量,艺术上的鉴赏力,同样也在考察学生们的判断力。

综上所述,就艺术本质而言,倡导和发挥教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依然是当下众所认同的观点。然而,我们并不否认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引导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正视由许多客观因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偏狭的误导和放任自流以及单一僵化的技能传授等现象。它是以突破传统素描模式,着重以拓展思维方式为宗旨的内容、手法和手段的构想、探索和实践,注重体现个性为目的的全方位思维延展,突破习作而跨入创意。所以,要进行实验性・素描改革中的创意。

上一篇:论听觉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从广告文案看中国当代商品广告的文化心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