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徽州古民居

时间:2022-09-08 12:08:38

摘 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建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独特的艺术性、造型的多样性、风格的统一性,留存0的完整性,无一不让人沉迷。然而任何一种建筑空间的生成,都与其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徽州建筑的空间特点就充分表现出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该如何保存自己特有的风格并且能够将它更好的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则成为当下非常值得商讨的话题。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结合;形成因素;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将逐渐改变其自身的结构和形态与强大的现代文明对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就已经兴起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古老的徽州也慢慢的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而其独特的魅力让所有人惊艳。

本篇论文对徽州民居的特点进行研究,通过提炼归纳,总结出徽州民居的基本面貌;分析徽州民居特点形成的原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对徽州特点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分析徽州民居文化特点,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发掘其特性及形成成因,并结合分析收集到的资料。

安徽的典型民居,多为徽商民居。地处江淮平原,与周边的鲁、苏、浙、赣、鄂、豫等六省接壤,为古今战略要地。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横卧在黄山脚下,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徽州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堪称是文物的“聚宝盆”,因而一直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关注。[1]

“徽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文化集中地,徽州的发展与历史上的大规模的移民和徽商的兴起密切相关,而徽派建筑基本上起于宋元,盛于明清,主要分布在新安流域。比起其他的古建筑而言,徽派建筑更表现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徽州村落民宅、祠堂宙宇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的和谐。徽州的传统民居,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窗外是山,槛外是水。这些建筑群“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引自《黄帝内经》)这种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观综合为一个艺术整体。[2]

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着山形的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在徽州民居中,黑色的瓦覆盖在民居的屋顶,屋顶单坡向内,大面积的黑色显得深沉而厚重,大面积的粉墙将其打破,远望过去,就像一段一段的黑色线条,框住下面的粉墙。墙头做成马头墙的形式,一折一折由低向高抬升,又一折一折的由高向低的下降,每折的手法相同,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中有所变化,规整中蕴含着飞动的力量,宏大中又见小乔精致的观感。壮丽中又存在着朴实无华。马头墙上的也用小青瓦覆盖,使白墙的边缘不致弥散,层次感很强。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还具有防盗、防火的使用价值,使后人赞叹不绝。远望过去,在满目苍翠的群山背景下,层层的白璧显得格外的耀眼淡雅。近看民居建筑,片片白墙显得一层不染,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恍如梦境一般。

徽州民居广泛采用砖、木、石雕来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花鸟虫鱼、八宝和几何图案等富有装饰效果的图案。在民居的雕刻中木雕占有主要地位,其题材众多,内容广泛,手法多样,例如有线刻、浅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这些木雕都不饰油漆,表现出木质的原有色泽和自然纹理,使其细部更加的生动。石雕在民居中通常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桥及民居中的庭院、栏杆、水池、花台、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呈现吉祥的龙凤、仙鹤、麒麟和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浑厚潇洒,质朴高雅。传统 的徽州民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四周都使用高墙围起,称之为“封火墙”,只开少数小窗,主要采光来自于天井。天井在高宅深院中。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受。天井呈狭长形,长宽比例近似于单棹子。与天井紧密相连的厅堂,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会客、休憩、纳凉、商讨的场所。在大厅中央条几上摆设有钟和花瓶,寓意着主人终生平静,没有灾难。[3]

空间从来没有脱离人而存在,人们也会常把空间作为客观存在物的空的部分进行研究。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的“逻辑空间”,空间不是外在实体,也不是内在经验,因此不能认为把人除外之后还有空间。[4]徽州古民居的水环境空间是居民的交流场所,这种传统的设计就是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营造了一些安全的亲水空间。同时也表现出因地制宜、造价低和减少了环境破坏的适宜生态性。风水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的规划特别注重生态效应,最经典的为宏村-牛形村和唐模的小西湖,这些都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好的启发。[6]面对现代技术的精益,我们应该认真挖掘传统建筑的生态性建造手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其不仅能够用在相同的功能的空间中,也能够运用到其他类型的空间中。同时我们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现代技术去弥补加强生态的实现,从而才能真正的将其发展,创造出更加适宜的居住空间。

对于徽州民居格局特点的进一步研究,希望像徽州这样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民居能得以妥善的保护下来,并且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建筑得到修复,让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段进、季松等:《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楼庆西.著:《入山眼图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4.卷七。

[3]陆林、凌善金、焦华富著:《徽州村落》[M],安徽出版社,2004年。

[4]赵冰:《人的空间,新建筑》[M],1985年。

[5]东南大学建筑系文物管理所编著:《徽州古建筑丛书――渔梁》[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6]林牧:《阳宅会心集》[M],观古堂出版,清朝。

[7]加德纳,汪瑞 译:《人类的居住:房屋的起源和演变》[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用互联网思维策划考试类图书 下一篇:做好和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