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话语权:从城镇到乡村

时间:2022-09-08 12:03:11

民生新闻的话语权:从城镇到乡村

[关键词]民生新闻;话语权;农民

一、民生新闻与农民的距离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这一类新闻(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邵培仁在《是颠覆还是重建?――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一文中用“市民新闻”而不是用“民生新闻”概括当下流行的一些接近或类似于民生新闻的传播现象;安徽经视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将栏目定位于:以城市观众为主要目标,贴近市民的衣食住行: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立足于南京本市,着眼于南京公众的利益,体现南京本地特色;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将“民生视角”即真正的“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问题”,“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2008年“苏州十大民生新闻评选”备选的20条新闻全部是关于城市或城市居民的,而没有一条是关注农民的。从以上学者的论断和业界实践中可看到,都将农民排除在了民生新闻之外,至少农民在民生新闻中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鉴于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的缺席如此严重,十分有必要对民生新闻的概念进行廓清。笔者以为,“民生新闻”的“民生”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1.“民生”中的“生”可被视作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大众传媒对“生”的理解是统一的,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点: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计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

2.“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大众传媒对民生新闻“民”的内涵误解导致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局限。

事实上,近年来大众传媒对农民的关注仅限于“农民工”为主的小范围。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型的一个过渡概念,他们在地理居住的意义上已经接近市民,但在权利行使、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特征。一方面大众传媒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极力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帮助他们与城市社会融合,多方面反映民工需求、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展示民工辛勤劳动、声援民工讨债、批判虐工事件等等;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怀着城市的优越心理否认农民工本应具有的“市民身份”,恶意“妖魔化”农民工,将他们与粗俗、贪婪、无知、无信、无礼、见利忘义甚至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将农民“弱势化、边缘化”。

二、农民集体失语的原因

毫无疑问,民生新闻应该包括市民和农民。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民生新闻”将最需要关注的、比例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边缘化”了。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平面媒体,关注社会、服务百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

广大农民为何被排除在民生新闻之外呢?细究原因主要有三:

1.媒体投入成本高。民生新闻大多涉及公民的衣食住行,而农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居住分散,无论对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而言,在农村,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成本远远高于城市。

2.市场回报少。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紧盯广告商,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大得多。刊登服务于“三农”的民生新闻,虽然为农民说话、帮农民服务,却不能带来良好的广告回报。

3.新闻资源上的跛腿。“民生新闻”中,老百姓不仅是新闻文本的主体,而且还是制作的主体。城市为民生新闻提供了新闻源和业余记者群。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新闻就发生在市民身边,事关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这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性。因而,这使得新闻源的专业化与单一性正逐步被公民化与多元性的方式所取代,传统的“传者一受者”模式被打破。

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信息封闭,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参与意识,打一个电话都比城市花销多,因此,农村的民生新闻素材远远少于城市。“无利不起早”,可以说,媒体在开发民生新闻中对农民的抛弃是市场规则在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下的必然结局。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带有教化功能,具备“准公共产品”性质,对于经济、社会、资讯尚不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因此,国家应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体使用权,媒体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从政策上对面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媒体提供一定的倾斜,这种做法即便是在极端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广泛存在的,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这种扶持却十分微弱。基于此,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十一五”报刊发展规划中确定:下个五年要大力发展“三农”媒体,缩小城市和农村的“信息鸿沟”。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新农村勾勒出美好的前景,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新闻产品,同样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开发关注、关怀、关爱农民的民生新闻应是农民的合理诉求。

当前,针对农民的媒体相当匮乏。虽然中央、省市级党报能够借助公款下乡进村,但是,大多数农民看不到;并且,党报宣传的内容并不能适应农民的口味,很多是无效信息,与农民相距甚远。真正承担着对农民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是各省的省级涉农报刊。各省级的农民报能够举起民生新闻的大旗吗?

三、媒体的探索

增加贴近性和本土化,加大社会干预力度。农村新报是一个省级媒体,在地域的贴近性上与市一级媒体相比,存在先天的不足。因此,编辑部在全国性的新闻处理上力求本土化,在地域上突出湖北特色,并且,我们将情感贴近性作为主要抓手,将原先的社会新闻版一分为二,分别推出“政策与法”、“农情民声”版。农情民声版。反映农民的真实情感、所思所想,给农民和基层干部以话语平台。这让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

开发“窄众宽面”新闻品种。涉农媒体过去大多定位于“窄众窄面”,这种方式在整合有限的人力、财力而重点出击方面体现出了优势。不过,受种种条件制约,涉农媒体目前难以定位于像都市报、晚报一样“宽众宽面”的媒体,难以通过不同目标读者的叠加,形成海量的读者群。

要在夹缝中生存唯有开发“窄众宽面”的新闻品种。“窄众”,就是服务力争具体化,而不是像以前的新闻大而无当。“窄众”就是力争把目标读者群锁定在农村中的中高端人群,对准乡村干部,对准扎根于土地、从事种植养殖产业的专业户、文化中心户。“宽面”,就是围绕这些农民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提供最新最实用最科学的政策、法律、市场信息、致富信息、生活信息。为了在有限的版面中扩大服务面,几年来,农村新报编辑部除了在办好办精传统的科技、信息版之外,相继开发出“相思树下”、“发财传奇”、“生活空间”、“卫生与健康”、“乡村教育”、“政策与法”、“农眼看世”等版面和栏目,大大增加了报纸的可看内容,减少了信息漏出率。

增加服务性。编辑部适时地增加了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介绍各种增收致富办法。为了增加服务的针对性,目前,农村新报所有的版面全部开通短信咨询服务和热线,与农民实现短信互动。每天编辑部接到的短信不下百条。

上一篇:浅谈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的表现技巧 下一篇:如何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