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时间:2022-09-08 11:56:27

桑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摘要:辽西常见的桑属植物为乡土树种,具备抗逆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性,几种桑属植物更适合于辽西这样年降雨量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大面积栽植,对其综合开发应用,能改善现有经济结构,实现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桑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桑属植物;生物学特性;综合开发

一、自然条件

辽西地区处在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8.5mm,且多集中在7-9月,年均蒸发量为1974.3mm。全年以干旱为主,日照充足,春夏高温干燥,秋冬寒冷漫长。

二、桑属植物的生态特性及利用优势

辽西地区常见的桑属(Morus)植物为桑科乔木,主要有桑(MorusalbaL.)、鸡桑(Morusaustralis)、蒙桑(MorusmongolicaSchneid.)、山桑[Morusmongolica(Bur.)Schneid.var.diaboli]和垂枝桑(MorusalbaTortuosa)计5种。本属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瘠薄、耐水湿等,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喜土层深厚、湿润、肥沃土壤。根系发达,耐修剪,有较强的抗烟尘能力。叶型独特,果期5-8月,果实味美,成熟时鲜红或紫色,含多种微量元素。

(一)适应性强

桑属植物适应辽西地区具有适应性强的特性,适合在辽西这样立地条件瘠薄的沙土、陡坡、沟壑、砂荒等瘠薄的地方生长,土壤深厚、温暖湿润生长更好,如坡耕地等,桑属植物能够成为新植被群落的主导因子和建群种,对区域动植物多样性产生良好影响,并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成分组成。

(二)生态效益高

种植桑属植物,能促进植被群系发育完善,不仅能够加速植被自然演替进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保持水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多种生态效益,适宜地块补种桑属植物可以保障群落整体生态效益最大化。

(三)具备较高综合开发潜力

桑属植物种类在辽西地区常见的品种虽然不多,但分布广泛,均为原生乡土树种,适应大多自然环境生长,与其他乔灌木、草本植物等一起,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群落天然更新稳定,实现向顶级群落的自然演替。桑属生长速度快,可进行桑蚕养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桑属果实为核心的营养保健品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桑属植物在促进生态旅游、维护生物多样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较高开发应用价值。

三、现有胡枝子属植物利用现状

辽西地区大面积坡耕地,始终拘泥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桑属植物种植利用非常有限,对种植桑属植物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不能对一些乡土树种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应在扩大栽植桑属植物的基础上,建立桑蚕养殖示范户,培育桑果营养保健饮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发展经济林产业,利用桑属植物具有抗旱性强和易于栽培管理的特点,改善种植结构,发展区域性桑属植被栽植。政府部门积极引导,适当给予政策扶持,逐步形成以种植为基础的种植、养殖及营养保健品开发等多种产业,实现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相关技术人员,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用新技术,种植和推广适宜当地生长的新品种,在坡耕地栽植桑属乔灌木,成林郁闭的前三四年,林下套种一些耐阴的中草药、饲草等,如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L.)、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等,在清除林下杂草的同时提升综合效益。在中草药作物轮作套种、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生产及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强社会化服务,保障桑属植物栽植在短时期内发挥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三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林产品企业,研制开发桑树果实营养保健品,延伸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以龙头企业拉动经济林产业良性循环和发展。四是以封山育林为基础自然修复,减缓沙漠化进程,利用桑属植物的生态特性,进行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引进栽植桑树、小叶白蜡(Fraxinusbungeana)、大果榆(UlmusmacrocarpaHance)等乡土树种,与原有植被合理搭配,达到群系的自然修复,加快原有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进程。同时,有利于改善群落区域内动植物种群和数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菊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刘洪伟,白瑞兴,魏金杰.凌源野皂荚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与资源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3(3):83-84.

作者:赵秋娟 乔新颖 单位:本溪市林业局 凌源市林业局

上一篇:霍氏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如何让乡土地理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