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损伤

时间:2022-09-08 10:51:27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损伤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损伤的病理机制。方法 对20只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血和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测定,并结合病理改变,探讨其病理机制。结果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升高(P

【关键词】小肠;缺血再灌注;过氧化脂质;肾脏

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发生全身多器官功能改变,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测定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中和肾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浓度,结合肾脏病理变化,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功能改变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雄性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均分两组:A组(对照组),进行相同麻醉和手术操作,不进行肠系膜血管的缺血再灌注;B组(实验组),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50 mg/kg)麻醉,取腹中线切口进腹,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以微血管阻断钳阻断动脉1 h为缺血模型,去除阻断2 h为再灌注模型。操作过程中所有动物腹腔内均注射37℃生理盐水10 ml,以保证血液动力学稳定。

1.2 标本采集 对照组于操作后3 h,实验组于小肠缺血1 h及再灌注后2 h,抽取下腔静脉血1 ml,离心(2 500r/min)10 min后取血清以六本木法(TBABS法)测定脂质过氧化物;随后以10%KCL静脉注射处死动物,取肾组织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光镜观察。同时取0.1 g肾组织加1 ml重蒸馏水,在Potter-Elverjoin玻璃均质化器中碾碎,超声粉碎15 s,以TBABS法测定肾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对照组为(6.32±2.82)nmol/L,实验小组肠缺血1 h为(7.03±0.82)nmol/L,在灌注后2 h为(10.55±1.90)nmol/L,后者明显高过对照组及小肠缺血1 h之值(P

3 讨论

小肠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是临床上一大类疾病的病理基础,如坏死性小肠炎、绞窄性肠梗阻、复苏后肠道损伤及小肠移植后,其产生的局部和全身病理生理改变是目前研究和临床治疗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测定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及肾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浓度,于再灌注损伤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证明小肠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动物肾组织细胞确有明显损伤,结合临床上发现此类疾病常发生肾功能衰竭这一现象,提示临床医生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即使无低血容量情况,也应警惕肾脏本身的功能改变。

对于肠道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破坏近年已有大量报道,主要为缺血时ATP的产生停止,但其利用仍在继续,ATP在缺氧时降解为AMP,产生的腺苷酸进一步分解为次黄嘌呤并在组织中积聚。正常状态下 ,次黄嘌呤在黄嘌呤脱氢酶(XD)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尿酸,缺血时XD迅速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XO)。再灌注时使大量的氧进入原缺血的肠组织,聚集的次黄嘌呤由XO代谢,这一过程通过进一步还原氧分子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对所有的生物分子都有损害,但对含大量不饱和长链脂肪酸的生物膜最敏感,它结合于细胞膜上的脂质,产生脂质过氧化物,直接破坏了膜的结构,使细胞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渗出;氧自由基还能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一系列毒性因子,进一步使组织损伤。故本试验中小肠缺血再灌注下腔静脉血中脂质过氧化物浓度明显升高(P

光镜下见,肾组织并无明显的病理改变,但肾组织均浆脂质过氧化物测定结果表明,小肠缺血在灌注后,实验组肾内脂质过氧化物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此时肾组织细胞膜已发生明显破坏。这一发现提示:在临床常见的重症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一要防止大量氮的供给,二需注意保护肾功能,以防肾衰而加重病情,必要时应用抗氧自由基药物(SOD),以减轻氧自由基对各器官功能特别是肾功能的损害。

上一篇: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下一篇:腹腔妊娠的误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