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

时间:2022-07-28 09:12:01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变化的意义。方法 测定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含量,同时以非DM患者检测结果与其作比较。结果 32例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28例非DM患者,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其生物活性下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初发肾病出现mAlb,远早于尿常规的改变和血清尿素氮、肌酐的升高,及时治疗和控制血糖水平,肾损伤是可逆的,早期检测mAlb对阻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60例均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

1.1.1 实验组(糖尿病组)32例,均经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71~81岁,平均76岁。

1.1.2 对照组(非糖尿病组)28例经检查无糖尿病及肾病、高血压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63~87岁,平均74岁。

1.2 仪器 日本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020 Automatic Analyzer)。

1.3 方法 液相免疫沉淀透射比浊法检测mAlb。

1.4 统计学处理 mAlb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 P

2 结果

32例糖尿病患者和28例非糖尿病患者mAlb测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按1989年Mogensen提出的标准可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1]:Ⅰ期为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应激状态);Ⅲ期为早期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200 μg/min之间或30~300 mg/24 h;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高于200 μg/min或尿蛋白排出量超过300 mg/24 h,相当于尿蛋白总量超过0.5 g/24 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Ⅴ期,即尿毒症期,多数肾单位闭锁,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

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是肾脏早期损伤的标志,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导致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改变使阴性的电子屏障丢失被认为是产生mAlb的主要原因,足突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在尿微量白蛋白产生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旦肾小球的完整性受到损害,Alb漏出增加,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尿中白蛋白即增加而出现白蛋白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尚无法检出白蛋白尿。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尿蛋白试带,其检出限(LOD)约为200 mg/L,尿蛋白浓度低于此限时结果为阴性报告,实际上健康人也有极微量的Alb排出,肾小球损伤的早期尿中Alb浓度已经增加,但如果不超过尿试带LOD时通常不能被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方法的改进不断发现过去被当作尿蛋白阴性的人实际上有相当比例的病理性蛋白尿患者,Alb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2]。由于尿白蛋白的排出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的、运动、血压、蛋白摄入量、发热、精神紧张可使mAlb分泌增加,某些药物可通过生物学影响使其排出增加[3]。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在非尿路感染、非酮症状态、非月经期以及血压和血糖控制良好的状态下,6个月内测定3次,2次或2次以上为阳性方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3]。因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的增加并非糖尿病肾病特异的,尤其对病程较短的糖尿病患者,诊断时还需除外其它肾病的可能。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mAlb的测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延荣,张萍,徐勇全.38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分析,2007,14:45.

[2] 翁建平.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50.

[3] 边善堂,张霞,赵占文.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2型糖尿病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04.

上一篇: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148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