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

时间:2022-09-08 09:21:06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敦文杰(1982―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杨 戈(1981― ),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海外中心高级经理;李春明(1965―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 本文系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

摘 要:文章阐释了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介绍了业务平台架构、播控平台架构和工作流程以及馆藏数字内容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的审核与过程,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服务模式,力图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构建资源共建、服务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05- 04

1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概述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下发展的新形态,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1]。我国自20世纪90 年代末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来,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覆盖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和行业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2]。

电视服务是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2008年以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电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文化服务的新亮点[3-4]。与传统数字电视相比,互联网电视采用OTT服务模式,能够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并跨越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开展服务[5]。互联网电视广泛采用国际通用的UPnP规范和基于Web的远程用户界面设计技术,通过更为丰富的交互元素更好提升观感和使用体验并实现与家庭消费电子设备的互联互通[6],用户可以实现自有内容的统一管理与播放,有助于构建以互联网电视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娱乐体系。

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支持和推动下,国家图书馆与项目共建单位CI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通过互联网电视向海内外超过4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笔者依据服务现状,对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做具体阐述。

2 体系结构

2.1 业务平台架构

国家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负责全国性的内容管理、产品管理、EPG管理和运营数据统计。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可对接全国内容服务提供方,接收其提供的内容,还可以对接集控平台,分发内容、产品、EPG信息,并收集OTT业务的运营数据。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的系统层级图见图1。

图1 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系统层级图

如图1所示,国家图书馆设立集成播控总平台,各省设立集成播控分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分级部署的原则实施,方案如下:①统一网络:实现全国内容统一管理、统一分发。②二级架构:各司其职,中央播控平台侧重运营监管,分平台侧重对接和能力服务。通过中央平台对全国OTT TV进行监管,全国直播、点播、栏目和增值业务等上线进行审批和控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上线或者下线调整。各省分平台侧重BOSS对接及提供门户服务能力。③三条主线:内容主线为所有上线的影视节目都是在播控平台经过审核的;经营主线为用户的消费行为都是有记录,终端行为是可统计可分析的;管控主线为所有栏目、EPG、业务上线都需要在播控平台进行审批,所有节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强制下线。

中央播控平台内部由节目服务平台、集成播控平台、传输服务网络、CDN接口和终端应用服务几个部分组成。主要结构与内容流转流程见图2。

图2 中央播控平台主要构成与内容流转结构

①节目服务平台:主要由媒资管理、媒资制作、媒资管理系统与成片管理系统组成。②集成播控平台:主要由内容集成系统CIS、运营管理系统OMS、业务支撑系统BSS三大主要模块组成。另外,为了支持业务系统的运行,还包括内容媒体服务、CDN管理系统、EPG管理服务、终端管理TMS服务几个模块。③传输服务网络:该部分包括到CDN网络的接口、EPG分发服务系统和终端管理分布式系统几个模块组成。④第三方内容服务CDN:包括CDN分发网络和CDN预处理系统等。⑤终端应用服务:该部分为运行在机顶盒终端内的主要模块,包括业务APK、播放器、CDN模块、业务中间件等。

2.2 播控平台主要子系统

互联网电视播控系统主要包含:内容集成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媒资管理系统、EPG门户等。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见图3。

图3 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子系统

2.2.1 内容集成系统。内容引入是集成播控平台对接、聚合、管理各个节目服务平台所提供内容的中间系统,是对自有的媒资管理系统(CMS)或第三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进行集成,统一格式,推送至运营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处理过程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可对内容按一定规则进行过滤。内容引入的范围包括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接口,海量内容存储和处理系统以及对运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内容引入包括内容获取、内容筛选、内容推送。

2.2.2 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内容上下线、栏目管理、栏目维护上下线管理、EPG分组管理、EPG模板管理、EPG制作管理、EPG元数据管理等。运营管理主要负责内容的审核、组织、打包、上下线审核等工作。

2.2.3 业务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包括终端管理、用户管理、账户管理、产品打包、定价策略、综合套餐等。在这样一种运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对互联网电视更丰富业务的支持和更精细化的运营的需要,在核心播控系统可以选择性建设一系列的扩展运营系统,提升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能力和运营水平。

2.2.4 媒资管理系统。媒资管理是对节目生产环节产生的节目进行统一管理,涉及节目管理、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日志、配置、权限及工作流的系统化管理。媒资管理系统包括:内容管理、存储管理、统计管理、检索管理、日志管理、工作流管理、配置管理等。

2.2.5 EPG门户管理。EPG系统的目的是EPG将节目信息展现给最终用户,以便最终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选择和搜索需要的节目,提高用户与平台的交互特性。因此,EPG系统应提供全部内容、产品、服务的元数据信息统一管理,为不同的使用人群提供不同的EPG样式与为特定的用户展示不同的EPG内容能力,同时还需要提供EPG模版管理功能和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功能。

2.3 核心播控系统

集成播控平台是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系统平台,集成播控平台是实现业务有序运营、安全播控保障的重要部分,可以实现内容节目的安全有效的播出控制管理、相关的运营支撑功能、对平台的增值业务接入与应用进行管理控制。

图4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架构见图4,其主要功能如下。

2.3.1 节目审核。节目审核流程如下:①内容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节目初审流程,节目初审流程对节目的视频内容、编目信息、海报图片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节目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节目与频道的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节目定价过程对节目的价格进行设置,根据业务支撑系统定义的产品包和价格计划进行节目价格设置。④节目预处理过程调用内容加密与预处理子系统的流程,根据分配的密钥信息进行内容加密和预处理,返回已经加密完成的内容文件。⑤节目分发根据内容分发规划,调用各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接口,对内容进行网络分发,返回节目内容分发完成以后的网络地址。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节目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内容呈现和播放的效果,进行内容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节目审核流程。⑥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节目内容的EPG信息到终端。

2.3.2 频道审核。频道审核流程如下: ①频道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频道审核流程,频道审核流程对频道的内容规划、名称信息、海报图片、所属频道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频道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频道的上下级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频道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频道呈现效果,进行频道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频道审核流程。④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频道的EPG信息到终端。

2.3.3 内容应急上下线。内容应急上下线流程如下:①根据需要上下线的节目与频道在运营管理系统中进行选择,对节目与频道进行上下线处理。②节目与频道上下线处理需要与全网的EPG系统服务进行同步,处理失败则返回上一流程,查看处理异常信息。③全网EPG同步完成以后,上下线处理完成。

2.3.4 内容分发。内容分发流程如下:①根据业务策略设备分发规则将需要分发的内容实体文件地址引入到分发流程中。②对实体文件分发进行流程管理,调用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服务进行内容分发,并等待分发结果。③内容分发系统全网CDN分发成功以后,向运营管理系统回传内容分发成功消息与CDN文件地址。

2.3.5 终端认证。终端认证流程如下:①根据http消息获取请求终端的MAC值。②根据终端串号查找合法的终端设备信息,无法找到设备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终端设备信息存在,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MAC属性验证获取的MAC值正确,如果MAC值不正确,终端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MAC正确,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型号属性验证设备型号正确。⑤终端认证流程结束。

2.3.6 用户认证。用户认证过程如下:①解密认证的登录名和登录密码信息。②根据登录名查找合法的用户信息,无法找到用户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用户信息存在,根据用户信息中的密码属性验证密码正确,如果密码不正确,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密码正确,根据用户信息相关属性关联查找用户的EPG模板,返回用户EPG模板。

3 服务模式

互联网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为以电视为媒介的内容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信息流通渠道和技术应用开发两方面为互动个性化铺平道路。在互联网电视服务上,应当吸收前期已开展的电视服务成果,结合互联网电视的平台优势为全国数字图书馆搭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新媒体服务模式开辟新的视角。

3.1 高度共享资源建设与服务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二五”期间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已实现全国33家省级公共图书馆、473家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截至2014年底已经达到1,024TB,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与服务基地。海量丰富的资源成果需要创新多样的服务渠道来支撑。互联网电视服务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布局的具体应用,也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集成化优势的示范内容,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海内外形成图书馆特色的电视内容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较高生命力、优质优量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将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新环境下占领媒体融合新阵地带来重要参考价值。

3.2 高效展示图书馆资源整合成果

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促使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和学习模式都在发生变化[7]。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公共阅读、提高公众科学人文素质的使命[8]。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根本,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应保持图书馆优势资源特色,重点对自有版权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规划建设,将图书馆馆藏中所蕴含的经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和弘扬。当前面向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图书馆经典资源进行有序组织,并基于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技术,将知识单元按统一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是实现提升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的社会认知度与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数字图书馆经过深层加工的知识型数据,可为图书馆开展互联网电视服务提供充足的关联性资源支持。

3.3 服务形式与服务手段多样化

在服务的形式上,图书馆可根据受众对象的收视习惯、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确定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图文、视频等节目形式,专题片、讲坛、访谈等多种表现手段构成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电视画面。图书馆在利用互联网电视平台进行服务时,其内容选题可涵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文化人物、文化信息及其他与电视图书馆定位相符的主题内容。节目形式上,在视频节目制作中,图书馆应大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内容应简练易懂、结构鲜明,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服务手段上,可以围绕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群艺馆等文化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将传统线下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并与数字文化资源等精品内容形成关联,依托互联网向公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文化内容推送,从而形成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公众周边文化服务资源的线上展示和线下参与的O2O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文.关于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 J ].商场现代化,2005(8):232.

[2] 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R].中国产业调研网, 2015.

[3] 张炜,李春明.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国图空间”数字电视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J ].图书馆建设,2010(6):69-71.

[4] 钱宇.泛在服务模式下的电视图书馆研究[ J ].图书馆建设,2011(12):73-78.

[5] Xuemin Shen,Heather Yu,John Buford,et.al. Handbook of Peer-to-Peer Networking[M]. Springer US,2010:961-965.

[6] ANSI/CEA-2014-B.Web-based Protocol and Framework for Remote User Interface on UPnPTM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Web4CE)

[S].

[7] 《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7-40.

[8]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0-94.

(编校:崔 萌)

上一篇:北方城市草坪养护管理技术 下一篇: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