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语中的年糕文化

时间:2022-09-08 07:33:37

考察日语中的年糕文化

摘 要: 年糕在日本民俗中的神圣性源自日本民族对稻米的原始崇拜,具体表现在神话传说、俗语谚语、和歌俳句等文学领域中。传统节日里年糕更是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制作方法、颜色形状也因地域的差别显示出巨大的不同。镜饼、力饼和年糕汤是日本年糕的特色吃法,具有独特内涵。除了在婚庆之际使用年糕表达喜悦之情外,丧葬仪式上也会使用年糕寄托哀思。

关键词: 日语 年糕 文化

年糕与日本人的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阪本宁男(1989)对秋田县仙北郡中仙町一户农家的调查显示,该农家一年内捣年糕37次,平均每月3次,都与传统节日有密切关系。但是,年糕具有较强的粘力和附着力,对咀嚼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高危险性的食物。因年糕堵塞呼吸道窒息的事件屡见不鲜,厚生劳动省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因食品窒息被送往急救中心事例共计803件,其中,因年糕窒息的案例共计168件。另外,死亡综合研究所(死の合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仅仅1996年1月就有208人因食用年糕窒息而死。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每1亿人食用年糕,就有7.6人会因年糕窒息死亡,事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糖果(2.7人)和果冻(0.33人)。即便如此,自古至今日本人对年糕的热情丝毫没有衰退。年糕依旧是当代日本人装点节日气氛的主力军,日常生活中年糕的食用方法层出不穷。探寻年糕所具有的神奇魅力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1.年糕的民俗学涵义

民俗学家认为,水稻拥有稻魂和谷灵的神奇力量,食用稻米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所以秋季收获以后要向神灵表示感谢,举行新米初尝仪式。《丰后国风土记》、《山城国风土记》记载了近江和美浓流传的灵谷传说。古时的“田野”(地名),土地辽阔肥沃,那里的农民开垦了很多稻田,收成也很好。农民们用稻米捣制年糕,并把年糕当做箭靶来射。稻神被农民射伤,一怒之下变成白鸟飞去。此后,当地的农民纷纷死去,田地也日渐荒芜。出于悔恨心理,农民们在每年秋后,都要向稻神敬献烘米,祈求稻神的谅解。柳田国男(1977)的调查显示,长崎县和岛根县的部分农民有正月不打年糕的传统,有的是因为正月适逢他们的斋戒,避忌时期;有的是因为他们曾把年糕当成靶子,而受到天惩,以后每年打年糕都会发生凶事的缘故。

坪井洋文(1979)指出,中世纪以前的从事旱田耕作的农民认为,如果向神佛供奉外来食物,自己的愿望就不会实现,所以元月最初三天,该地区禁止供奉和食用年糕,被称作“なし正月”。他们以荞麦和芋头为主食制作杂煮,而不使用年糕。这被看成是年糕禁忌的典型。这说明正月食用年糕的民俗在日本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至于人们忽略了正月不食用年糕的地区。

2.镜饼与力饼的文化特色

2.1八尺铜镜的象征――“”

镜饼为大小两个圆盘状之饼相叠而成,又称“御供”,最早出现于室町时代。因地域不同,年糕的大小、形状等各有差异。一般而言,日本东部地区是方形、菱形年糕,西部地区多是圆形年糕。“镜”四周还装饰有干柿、柑橘、海带等,日语发音与“世代繁盛”相同。柳田国男(1977)指出“镜”是供奉先人、祖先、双亲、家庭成员、家畜、生产用具的最恰当形式。

一般认为,在12月28日开始供奉镜饼是最适当的。首先是因为“八”在传统上是较好的数字,其次是因为29日的“九”与“苦”同音,不吉;而30日是农历中的最后一日,31日则为新历的最后一日,倘若此时供奉,会变成“一夜り”或所谓的“一夜”,会让人觉得欠缺诚意或联想到葬礼。

新年的年糕是吉祥、喜庆、幸运的象征,又因其多为长辈送给晚辈,又被称为“物(たまもの)”,也被看做是“年玉(としだま)”的语源。民俗学者认为,“玉(たま)”来自“魂(たましい)”,其中寄居着神灵,得到“年玉”,可以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焕然一新。北佐久郡(长野县)的长辈们把“镜”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晚辈,被认为是压岁钱的最初形式。也有人认为,古代赠送的是“玉”,所以被称为“年玉”。另外,“镜”又被称为“福神”。一起拉扯“镜”将其拽开又被称为“福引”。新年的装饰物通常在1月15日或18日被集中在一起烧掉。据说人们吃了这种火烤过的年糕,新的一年里就不会生病。

2.2力量的源泉――“力”

民俗学家认为,水稻被称为“”,寄寓着“力”,是力量产生的源泉,食用稻米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因此日本人形成了“米=力量”的国民意识。产妇即将生产时,嚼上三粒生米,暗含从米中获取力量之意;分娩结束后,再吃十粒米,寓意也大体相同。也有的地方在妇女的产期前后,让她们吃米糕或白米饭,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邪。除“力”外,还有“力子”、“力”,同属一种寓意。

小孩出生后,供奉产神要制作“立(うぶたてめし)”。出生第七天要制作“子戴”,戴在小孩头上,是对孩子未来前程的一种祈愿和祝福。古代的公卿贵族则是在元旦或黄道吉日让5岁以下的小孩头顶或肩背年糕,用以祝贺孩子前途无量。小孩第一次过生日要制作“生”(或称“一升”“一生”“立ち”“一”),宇和四郡(爱媛县)居民则将“诞生”称作“力”。还有些地方,把满周岁的婴儿背负或抓抱的年糕称为“力”,是祈祷孩子能够从年糕中汲取所需力量的一种仪式。这是“力饼”最初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3神的食物――お煮

正月前三天,日本人有吃“お煮”的习俗。最初的“お煮”是指将除夕夜供奉祖先的祭品(水煮萝卜、年糕等)煮食的一种人神共食的食物。“煮”一词最早出现于《铃鹿家记》一书,原为武士集团的战时菜肴,也就是把年糕、蔬菜和干粮一起煮食。依据这种说法,可以把正月使用年糕的习惯与古代的“固”仪式联系起来。“固”,即元旦吃的年糕,具有长寿的意义。古代日本,正月为天皇举办“固”仪式,主要是让天皇吃“镜饼”,以祝贺其健康长寿。《源氏物语》中也记载了这一风俗习惯。

「ここかしこに群れゐつつ、固めの祝いして、さへ取りよせて、千のかげにしるき年の内の祝い事どもして、そぼれあへるに(『源氏物)

江户时代,东海地区的尾张诸藩把武士们吃的杂煮称为“菜”,但是这里所说的蔬菜只限于油菜(小松菜)。这道菜的由来,据说是与“名(=菜)を持ち(=)上げる”(扬名立万)谐音。现在爱知县周边地区仍然可以见到这道菜。

3.与年糕相关的谚语和俗语

群马地区有一种土特产“き”(烤年糕)。日语中“きをき”一般是用来形容嫉妒。“嫉”与“く”同义,由此“くをくに引っかけに、持ちをと言った”(将“く”引申为“く”,并将“持ち”说成“”),于是就诞生了“き=く持ち”。还有人认为,烤年糕时,年糕会一下子膨胀得很大,像人生气时一样,因此人们称因嫉妒而生气的人为“き”。

形容事情难以处理,日语称“にく”。形容各有所长,无论做什么事都得靠行家,日语称“は屋”,类似于汉语的“鸡司晨犬守夜”。形容失业吃不上饭、揭不开锅,日语称“のし食い上げ颤”。形容有地位而无实权,日语称“の形”。形容事情进展得称心如意,日语你“米で尻を叩かれる”。形容福从天降,日语称“いた口へ”锦上添花,日语称“に砂糖”。穷奢极侈,日语称“の皮を剥く”等,都是年糕在生活中的巧妙用法。靠幻想来安慰自己,日语称“に描いた”,类似于汉语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除上述这些谚语、俗语外,日语中有大量令人感兴趣的与稻米文化有关联的词汇。日本人把脸大而圆、显得笨拙的人戏谑为“牡丹颜”,这大概也只有日本人才想得出。青森县方言中的“足”,则是对扁脚板为戏称,使人听后不敢吃日本年糕。此外,日本人还用“”比喻妇女白皙细嫩的皮肤,用“をく”来暗喻男女之间的。

4.结语

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化成立的根源所在。日本的米食文化源自稻作传统,年糕文化则是米食文化与稻作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论题,这一命题在传统民俗中几乎触及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文化的表层到文化的深层内涵,无一不打上了米食文化的烙印。同时该论题的探讨是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的,因此加深对其研究将是引人入胜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食物と心[M].社,1977.

[2]阪本男.モチの文化――日本人のハレの食生活[M].中央公社,1989.

[3]藤田秀司.[M].秋田文化出版,1983.

[4]坪井洋文.イモと日本人[M].未来社,1979.

[5]浜田信夫.モチとかびの史[A].生活生[C].大阪市立境科学研究所,2007.

上一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宁波市鄞州区地名的演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