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8 06:58: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长规治疗。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TBiL改变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 瘀胆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淤胆型肝炎又称为毛细管肝炎,是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特殊临床类型。其病理基础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内胆汁形成的功能性缺陷所致,也可由于小胆管或胆管内胆汁分泌或流动的障碍所致。淤胆型肝炎患者的胆红素上升或持续不降,有时可发展为重症肝炎,采取有效的退黄药物治疗十分重要。现将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45例,取的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010年9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瘀胆型肝炎病患者90例,诊断符合病毒型肝炎诊治方案标准;其中男6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4±10.2岁,治疗组中有HBV感染82例,HAV-HBV重叠感染9例。病程最短为48天,最长达6个月;所有病例均有以下特点:总胆红素>171umol/L,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之比大于0.7;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肌注维生素K1一周后可升至60%以上;ALT、AST轻度或中度上升,血清总胆汁酸、r-GT、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常自觉病症轻,皮肤瘙痒,粪便灰白,体检肝脏明显肿大,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胆管梗阻及血液系统方面疾病。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在年龄,性别,病变程度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护肝、降酶、促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治疗;肝复肽100mg-200mg溶于5%糖水100-200ml静点;阿托莫兰0.6-1.2溶于生理盐水20ml静推,肝素钠6250u-12500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缓慢静滴日一次,另口服胆维它50mg,3次/日;病情重者可间断输注人血白蛋白和新鲜同型血浆;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运用茵陈四苓散加味治疗,其方:茵陈、大黄、白术、云苓、猪苓、泽泻、赤芍、丹参、柴胡、郁金。食欲不振,纳差者加焦三仙、西砂;湿热甚者加用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皮肤瘙痒者加僵蚕;病程长者可加用扶正固本之黄芪、党参;两组治疗1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1-2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TBi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的降低了TbiL的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2。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改变相(;u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1)本病是中医“黄疸-阳黄”的范畴,其病机为湿热、瘀血互结,肝失疏泄,薰蒸胆汁,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目睛。中医治疗必须从清利湿热、凉血活血、疏肝利胆、利尿通便着手。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对瘀胆型肝炎的转归有较好的作用。方中茵陈、金钱草清利三焦温热,增加胆汁分泌,云苓、泽泻、猪苓利尿退黄加强利尿作用,增加胆汁排泄;赤芍、丹参凉血活血,解除肝内小动脉痉挛,抑制TXB2(血栓B2)产生,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减轻肝内外胆管炎症性增生和胆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多发性坏死,促进胆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大黄有泻下解毒、清热利胆的作用。其泻下作用可增加肠胃动力,减少肠胀气,阻碍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使其吸收减少,并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汁流量,疏通毛细胆管,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实验还证明它具有抑菌、抑毒、清除炎症反应的作用,对消除肝细胞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有积极作用,本方去栀子之意在于本药味苦,可致寒凝而血流淤滞不通,则黄疸难以消退。2)淤胆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种特殊类型。经过亚微形态学比较研究证实,其发生、发展与肝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有狄氏腔的堵塞及毛细胆管引流不畅或胆栓形成。因此改善肝脏微循环在治疗此类肝炎起主要作用,目前尚未见较好的退黄药。故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茵陈四苓散加味治疗加强利胆、改善肝内微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高胆红素血症期,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无明显副反应,临床疗效较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联合修定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0.

[2] 汪承均,贺江平.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的长期高黄疸肝病治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2):1.

[3] 侯勇,贺江平,朱纯吾等.重度黄疸肝炎的超微结构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9(3):148.

上一篇: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 下一篇:红外偏振光治疗突发性耳聋2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