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操作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8 06:56:21

浅谈操作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操作法是一种幼儿利用材料动手操作,主动探讨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的一种方法。由于此方法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历来是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素质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一、 注重城乡互补,操作材料多样化,拓宽幼儿知识面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不能因循守旧而要灵活多样,拓宽幼儿知识面,提高幼儿素质。我园地处农村,我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不仅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且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幼儿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以达到城乡互补。如我在教幼儿点数时,为幼儿提供实物卡片时就注意到这一点,水果卡片除了苹果、桔子、香蕉等常见水果之外,还有芒果、柚子、椰子等图片;动物卡片除了牛、羊、猪等农村常见动物之外,还有大河马、孔雀、鳄鱼等城市公园中才能见到的动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边操作边讲述,通过相互交流、教师指导等方式,不仅能正确表达事物的名称及数量,而且认识了不少新东西,为学习其他学科如语言、科学等打下了基础。同样,如果地处城市的幼儿园,则应尽可能多地向幼儿提供一些农作物图片、小贝壳、小树叶等自然物,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二、 注重激发兴趣,操作过程游戏化,促使幼儿主动探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次活动中。我在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时,总是以参与者身份,而不是以指挥者身份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学习。如教幼儿认识厚薄,我以娃娃家妈妈的身份邀请幼儿到家中做客,在引导幼儿比较得出,棉被——厚;毛巾被——薄;毛衣——厚;衬衫——薄;围巾——厚;丝巾——薄这一系列的结论后,我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操作活动:“小朋友,天气凉了,宝宝冷了,你给宝宝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围上什么样的围巾,盖上什么样的被子呢?”引导幼儿为宝宝穿上厚衣服,围上厚围巾,盖上厚棉被。就这样,幼儿在看看、摸摸、穿穿等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厚薄,并准确地用言语表述出来。可见,操作过程游戏化,能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内化所学知识,而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注重因势利导,操作结果评价科学化,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结束时,有些老师忙于收拾教具,对操作结果总是草草讲解一下,这也是操作活动的一个弊端。因为一次具有启发性的评价,既能纠正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又能使幼儿将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有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学习5的分解组成,我请幼儿将5分成两份,尝试最多有哪几种分法,在操作活动中,我发现一部分幼儿按互换规律分,一部分幼儿按互补规律分,都分得迅速而且正确;而有少部分幼儿零乱地分,就分得慢且容易重复和遗漏。因此,尽管到最后大部分幼儿都分对了,可我还是认真地进行了总结评价,请三名有代表性的幼儿演示自己的分合过程,结果不言而喻,小朋友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按规律分分得快而有序。为下一次学习分合作好了准备。

总之,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法,只要我们做到操作材料投放的多样化,操作过程的游戏化,操作结果评价科学化,就会有利于幼儿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不能一味过多地使用操作法,否则不利于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

上一篇:用爱心捧起稚嫩的心 下一篇:回归生命、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