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解读

时间:2022-09-08 02:14:4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大家知道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用语言文字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它,与角色交谈,与作者交流。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尽管新的课程理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课堂热闹了,人文性多了,综合课多了……但是在其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下几种与语文这一门学科相悖的做法:

一是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本拆得肢离破碎,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分析、赏析、辨析……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这么多的“析”肢解了,一节节充满活力的课堂被这么多的“析”占据了,一个个洋溢灵气的学生被这么多的“析”蒙蔽了。我们过分的、以为最准确的“析”,容易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在还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时候,就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二是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内隐性。或者十分机械的办法引导阅读,将分析变为练习,将感悟变为识记,背诵,这样,语感没有了,生动的形象模糊了,深刻的哲理也淡化了,本来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变成了知识的说教课。如此教学,日复一日,学生所得甚少,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

三是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搞所谓的“资源整合”,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

四是阅读教学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课堂重于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轻视了听说读写训练。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则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有效提高的。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与写的训练对于语文是何其重要。

五是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本的主要价值,强灌硬输,忽视了文章的主旨性。

那么如何恰倒好处的进行文本解读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解读中的几种关系:

一是新与旧的关系——“旧”是指文本在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解读中被积淀下来的对文本的基本看法,“新”是指因为时展而自然流入文本的时代主流精神。新与旧总是对立统一的,解读时不能一味求新,使课堂教学脱离了“语文教学法其实就是思想品德渗透的方法”的正规。无旧何以言新?推陈方能出新,但决不是弃陈!

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局部的研读,代替文本整体的解读,势必造成对文本的肢解。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文本的整体与部分是相生相偕的。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是一个在整体与部分中不断往复的过程,切不可偏废。

三“意”与“言”的关系。意即思想内容,“言”即表达思想内容的言语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得意而忘言”,也不能“重言而轻意”,欣赏文学作品只顾及“意”与“言”其中一方面,都是低级趣味的。新课标中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四是同与异的关系。人们在解读一个相同的文本时,总不免会有许多共同的感受与认识,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之意。但是人们对文本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此即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解读文本是就要既持“同”之心,又要从同中读出“异”来。

五是“我”与“他”的关系。这里“我”指读者,“他”指“文本与作者”。文本解读不管是崇拜作者、文本、读者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度。

六是教学层面上,要处理好读懂与感悟的关系;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七要关注学生和文本,制定合宜的教学目标;关注文本个性,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关注生成,课堂上快速转向与定向。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文本呢?

我们可以抓住文体解读文本,抓住文题解读文本,抓住问题解读文本。教师对文本解读仅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生命解读。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其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在注重将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同时,还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身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等个体因素,在不歪曲文本原意、不远离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呢?我们除了可以将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渗透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一是在诵读中解读文本。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理解文字、理解作者情感的基本途径。语文课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带着问题读”“自主选择读”“对手挑战读”“小组比赛读”……通过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文字表面与文字后面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逐渐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是在表演中解读文本。作为理解文字的一种表现手段——表演,已经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表演,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文本。对于一些特殊的词句,有时是很难用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表演的形式,如画、唱、跳、演等多种形式来予以理解,未尝不是一种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

三是在比较阅读中解读文本。教师为学生提供对比阅读的美文,提示比较点。

四是在实践中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深课程文本和生活文本间的联系,体验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解读的结果,就是师生语文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从人的生命本义出发,科学地解读、引读,尊重师生阅读的价值,我们就能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让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精彩。

上一篇:浅谈高校科研秘书个体职业化发展的对策 下一篇:精神的升华,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