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08 12:36:3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摘 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而如今在“应用型”和“专业化”走俏的时代下,更多大学生忽视了自身全面发展的培养。这就使许多高校倡导通识教育,以此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但是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基础不好,西方优秀的通识教育榜样是否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还有待深思。那么,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来看通识教育,完善高等教育的自觉性,夯实文化基础,拓宽专业教育,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67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通识教育内涵的相关度

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完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古至今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人类社会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流派、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求什么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他们提出的诸多观点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致使这些先哲无法全面的解释什么才是人的全面发展。有时代和文化以及阶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故而,基于这些片面的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出来的人也就是片面的。

这样的状况一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全面的阐释。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前提和条件。所以说,我们基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回到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来。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有整个社会成员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构成的。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并不仅仅是人在体力、智力或者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它还应当包括了人在情感、意志、审美以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

1.2 通识教育内涵的发展历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起源于欧洲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就是博雅教育)。在诸多的先哲中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或者说是观念。他提倡的教育应该是自由化的,这种自由并不只是人民可以自由的选择教育同时也要教育人民自由民主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是为了摆脱愚昧无知自由的探索知识,这在奴隶制的古希腊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虽然这些教育的对象只包括其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而最早把全面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和大学的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利坚博德学院的帕卡德,他提倡:“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我们国家,从事通识教育的专家对其内涵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台湾学者黄俊杰将通识教育概况为“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解放的教育。”周宝根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提供深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取向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学术规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培养“全人”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也是培养帮助建立全面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使整体人有所发展,使人智力、体力、创造力全面发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是并行不悖的。

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体系下通识教育的应用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理论为导向,了解通识教育的应用。

2.1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人的能力和认知水平。这就包括了人的体力、智力、道德水平等现实的能力和人内在的潜力。故而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的职位或者说是岗位变动频繁,并且不再与高校中学习的专业有绝对必然的联系。而且,随着新的技术革新和管理生产方式的革新,在新的领域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型岗位。这些岗位的技能要求与以往的岗位技能要求完全不同。而目前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受教者潜能的开发,一方面会使得受教育者在新的岗位环境下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会降低社会的创新驱动阻碍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管理或者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也就是说传统的专业教育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那就需要受教育者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变通的能力,有获取新知识、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完善人格增强后劲,而通识教育则是达到这种要求的重要措施与保证。

2.2 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通俗来讲,人的个性就是区别于人的共性的性质,包括了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爱好等等。我们说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所有区别于人的共性的性质总和的发展和提升。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终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内涵。这些才是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真实差异,这些差异会最终体现为每个人在不同岗位不同事件处理上的优势差异。也就是说画家并不一定适合做厨师。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关于学生生活、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全面的知识,和完整的人格的教育。而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本专业的高精专人才。通过细致调查会发现,选择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非爱好所致。那么这样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是失败的教育,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个性、甚至更喜欢的前课程。而通识教育正如弥补了专业教育,又延伸了专业教育。它的课程设置照顾到了学科间的联系,设置了跨学科课程,有人文科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社会科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基本技能类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并且授课方式以小班讨论为主,更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更大程度发挥他们的自觉能动性。

2.3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物质需要的紧迫性不断上升,导致高校的教育出现了偏差。更多的学生追求“热门专业”,“赚钱专业”,使得教育的重心转向“专业化”和“实用化”,并有日趋增强之势。教育的本质被遮盖了,受教育者更加功利化,逐步沦为赚钱的机器。追求物质财富无可厚非,当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时,人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主动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上面。尤其是青年受教育者,一定要有理想和信念,使自己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识教育很好的避开了专业性、职业性、功利性的特点,旨在满足受教育者在各个领域的各种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为更高层次的需要打造良好的平台。

3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实施中面临的阻碍

3.1 教师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匮乏

通识教育经常被大众认为是博大精深,宽泛难以把握精髓的课程。就教师而言,目前我们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单科专业教师,他们各自有专业认同感,在本专业已经苦心钻研很多年,甚至不少人也有了一些成就,但他们没有经过通识教育教学培训,没有多学科讲授的经验,每个教师教育背景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如果从事通识教育,会占用他们很多本可用来研究课题,的时间,并且通识课程内容丰富,要选出适合学生授课的教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之课时少,教师还要精心为几个课时的内容花大量时间去备课,做课件。所以很多教师为了应付上级安排的死任务,应付差事,就会随便从网上下载课件和讲义,甚至学生上课没有教材,多数以放视频的方式完成授课任务,或是以“填鸭式”地方式灌输各种知识,课程内容偏浅。这样无形中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被降低,会与教师的专业课程讲授做对比,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这样一来,通识教育的目的被掩盖,教育的本质被歪曲。

3.2 课程体系设置进入误区,学生选课质量差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通识课程都是上百门,以课程的多、广、杂为课程设置的标准。这就存在多通识课程的定位和认识不充分,存在明显知识化倾向,或是直接成为一种兴趣课。对学生来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本专业去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即希望将来这个专业可以找个好工作,因此在选择通识课程时其目的性也很明确。导致选课数目和人数之间比例悬殊太大,热门专业老师带的学生大多,选课难,不热门的专业老师没课带,或是因为学分的原因及考核标准的原因,一些学生会选“选讲”、“欣赏”类的课程,其目的就是上课轻松,考核容易,学分好凑。

3.3 教学方式老套死板,违背通识教育的目的

面对五光十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说我们国家高校的课程密度很大。但相比国外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来说,我们的学生压力更小。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我们的授课方式。我们的课程强度太大,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要求学生只要能够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就能通过课程考试,或是有些通识课程根本没有作业,最后一节课交一篇学习心得即可有成绩。这与我们倡导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即打造和培养完善的健全人格的公民是相违背的,同时在教学中提倡“讲授+阅读+讨论+论文”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别的。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提高思维能力,那么这就需要小班授课,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但我们的大多数高校做不到这一点,一门课上千人选,一个班基本在一百人上下,教师人数有限,只能按传统方式授课,学生到底掌握多少没有办法了解,由于人数的超额,课时数量的限制,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更不用说多方式的考核与帮助了。而国外大学的通识课程要求每学期阅读3-4本经典著作,上课小班讨论15-20人,人数较多的班级需要20多个博士生做助教,每个助教带2个班,每周讨论1次,作业1次。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使“听”大学变为“读”大学。

4 通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实操过程中的措施

通识教育在教学实操中应该建立一套完善、清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提高学生基本能力,而不是现在呈现出的知识灌溉。要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和通识教育的相融合应该有以下一些措施。

4.1 合理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专门培养一些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这样可以使他们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通识教育上。但由于通识课程广而博,要想讲的精而透就要求这支教师队伍做一些相关的培训工作,了解更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培养一批通识课程的学科带头人,为之后通识教师的进入起到领头者的作用。并且要加大通识教育教师的回报和奖励工作,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看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这对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4.2 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保障。在课程选择上要遵循少而精原则,适当调整各个学科的课程比例和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避免重复和冗杂,而不应该是目前呈现的“技能化”和“拼盘化”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视野开阔,能力提高,合理优化学习模式。学分制管理在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仍然不完善,虽然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了很多通识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教学管理体制的多重限制,学生真正能选择的课程很少,因此完善通识课程的学分制,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3 多样化的评价途径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课堂形式的限制,我们国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作业或随堂考试为主,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的理解和阐释。我们应该多渠道、多途径的开展评价机制,这才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有利补充。例如多开展一些名人讲座,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这对拓展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维都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从传统课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从中锻炼教师把控课堂以外教学环节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同时获得全面发展。另外,应该建立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个人能力和特长的展现创造一个平台,为多样性的社会和统一性的社会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才会焕发生机,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才能向前阔步。

参考文献

[1]周宝根.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12).

[2]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235):15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6]潘琦.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10911.

上一篇:论如何利用身边的化学辅助高中课堂学习 下一篇:工业设计专业英语互动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