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渔”而得鱼

时间:2022-09-07 10:49:16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阅读去。因此,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阅读资源,探索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此为目的,尝试进行了主题式延展阅读的策略研究。

主题式延展阅读的具体策略包括两个方面。

一、课堂内“授之以渔”

1.浏览初读,整体感知

苏教版语文教材是以不同主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每个单元,从课文内容,到课后习题,从单元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到诵读积累,再到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基本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教师对此必了然于心,才能引导学生从整册教材的目录入手,浏览各单元内容。与此同时,教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作点拨介绍,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文本材料以主题构建”的结构观念,从一个窗口了解到全书的编排体系。这一环节不仅是对整册文本的初步了解,更是一种独立阅读技能的渗透,教会孩子从哪儿入手开始阅读一本书,如何了解书的大概内容。教学一个新的单元之前,要求学生浏览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对单元内容有一个全面、大致的印象。一个单元阅读完之后,简单交流阅读成果,明确单元主题。然后初读一个单元的每篇文章,概括出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单元文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孩子对单元内不同文本的喜好程度肯定不一,允许孩子个性化地安排文本阅读的先后顺序,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2.充分自读,培养语感

在对整个单元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到第二层次“充分自读”。传统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很仓促的读书之后就开始分析文章内容,课文还没有读熟,如何能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我们不急于进入课文学习,把“纯粹的读”放在首位,为达到后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程度做好准备。自读,不限定一单元文章的顺序,不限定读书的方式,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单元中自己喜爱的文章。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被很大程度地释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小组赛读、集体评读等激励手段都能很好地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将课堂还原成“书声琅琅”的乐园,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也应该是课堂的本来面目。

3.对比赏读,体会特点

“带着问题阅读”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延展阅读教学策略课内层面”的第三步便是引领学生沉潜到文字当中,在阅读中欣赏、比较相同主题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作者选材的不同,所写内容的不同,写作角度的不同,语言特色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在读读、议议中感受不同文本的不同表达方式,进一步从各个侧面揣度、触摸主题精神。当学生对每篇文本通读之后,进入“对比赏读”这一环节,要做的就是寻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异同点。例如,都是表现“爱国”的主题,课文《卢沟桥烽火》选取的材料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与经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场面。表达中最有特色的是选用了一连串非常确切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来描写敌我双方的举动。同样是夜袭,敌人是“偷偷地摸来”,我军是“悄悄地进发”,从而将作者对中国守军的敬佩之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鄙视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半截蜡烛》一文的选材则是三个德军闯进一个法国爱国者家庭之后发生的惊险一幕。文中表达上最有特色的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系列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爱国的品质。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品读、欣赏不同文本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明白,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选材、组材及表达方式、表达特色。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选择自己最能接受、最为欣赏的表达方式去创作,今天的阅读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

4.重点研读,形成技能

在经过“初读、自读、比较读”渐进式的准备酝酿之后,再进入“重点研读”环节,就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了。语文课不能抛开其工具性独谈主旨,语言与精神产生共振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当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文本。教师可以结合该文本的表达特色设计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像上述案例《半截蜡烛》一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就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通过圈画批注、交流点拨、感悟分享之后,学生对人物细节描写有所认识,此时可以穿插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想象德军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等。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训练来进一步感悟文本的内涵,领会其主旨;通过咬文嚼字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文本结构的揣摩来领略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等等。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有机的品味、咀嚼、感触、赏悟中,让他们逐步习得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

二、课堂外“渔而得鱼”

1.模仿与迁移结合,不断阅读实践

为了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运用“模仿与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延展阅读中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要对知识或学习方法作概括性的小结,并努力设计有助于迁移的情境,可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推荐并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的书或文章。可以以主题拓展,推荐同主题的多篇读物;可以由作品拓展,扩充节选作品的完整书目;可以因作家拓展,鉴赏该作家的相关作品……

学生在教师所推荐的课外读物中,依据自己的个人阅读兴趣,自主选择读物,进行个性化的主题式延展阅读的实践。在阅读实践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把课文中学到的各种阅读、理解、概括方法迁移到拓展文章的阅读中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阅读思维与其他综合素养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2.精读与泛读结合,大量阅读积累

当学生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教师应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甚至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今天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却有着借鉴的意义。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细读等几类,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有些可以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泛泛读之,了解即可;有些却应细嚼慢咽,品赏积累,反复批读,烂熟于胸。如此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延展阅读。

3.读书与活动结合,保持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活动便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延展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享受读书、成长的快乐。

①班级读书节。班级每学期定期组织读书节活动,以此来浓厚班级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在读书节期间,开展系列化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人物故事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结束还可以评选出“阅读小明星”等。

②读书交流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于“阅读资料卡”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③好书(美文)推荐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同主题的好书籍或好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阅读教学应转变理念,授之以“渔”,“渔”而得鱼。在阅读教学中推行主题式延展阅读策略,让语文教材成为学生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让大量的课外阅读促成学生语文能力质的飞跃,以此形成重文学濡染、关注文化传承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策略。当学生拥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后,必定由量变产生质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将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海外并购的动力何在? 下一篇:戏曲鼓师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