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

时间:2022-09-07 10:28:52

浅谈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

摘 要: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们在节日里的共同心情,特别是对于失独老人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来说。正值春节之际,家家户户都在欢欢喜喜迎佳节,但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别人的“节”恰是他们的“劫”。现在,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呈扩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都存在实际困难,养老和医疗问题更是凸现出来。就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简单论述,然后提出笔者对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人口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94-02

一、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原因

我国目前到底存在多少失独家庭,尚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有些机构进行过这样的计算,我国15~30 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有1.9 亿,根据卫生部的《2010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5~30 岁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按照这一死亡率推算,目前,我国年龄在15~30岁的独生子女中每年至少有7.6 万人亡故,由此带来的是每年至少7.6 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失独家庭[1]。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超百万,并且不久之后将达到一千万。

何以产生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最主要的原因应归于我国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新的生育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大量家庭都成为了独生子女家庭,相应地,这些家庭所承担的“失独”风险便大大增加,一旦唯一的孩子遭遇不测,对于中老年父母来说,再生育孩子基本无望,这些家庭就沦为了失独家庭。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就使得年迈的父母面对子女发生意外的几率增大。风云难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独之痛令人难以想象,但却有无数家庭难以逃避,不得不经历这一切。

再次,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意外事故、交通事故、工作压力以及污染问题都是潜在的威胁,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当厄运降临到独生子女家庭,使他们成为失独家庭,给予父母的是毁灭性的打击。

二、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

失独老人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仍旧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根据我国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7条第4款的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里讲的是“必要的帮助”,而非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规定执行起来存在相当大的伸缩性,必须要求相应的实施细则予以保障。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决定从当年起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对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 和100 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2]。但这样的政策和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2012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这一规定为失独老人在养老的经济保障方面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并未涉及精神层面的关照。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改。此次修改新增了“国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这一规定,虽然从立法层面上明确了计划生育老人的待遇制度,但是仍旧缺少对失独老人问题的特别关注。

近期,民政部表示,“失独”家庭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现有政策法律,失独人员可以参照“三无”老人保障办法,解决他们的养老等问题。但是,失独老人同“三无”老人在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方面存在很大差别,特别是失独者在精神方面承受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目前的相关政策规定还亟待完善。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老观念,一时之间还很难改变。在养老方式上,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流。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家庭养老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方式,他们能依靠的只有社会和政府,而目前制度的空白,让他们在经历独子夭折的苦楚之后,面对老无所养的未来更加无力。

费孝通认为,在核心家庭中,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孩子不但给夫妇双方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而且把这空洞的将来具体地表示了出来……孩子出生为夫妇双方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2]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许多失独老人在失去孩子后,无法走出负面情绪,不愿与外界交流,生活极为封闭,不愿选择养老机构养老;有些失独老人选择了养老机构,但却遇到更为尴尬的境况,入住养老院往往需要监护人签字,但失去了儿女的他们,极难找到其他亲朋好友承担这份责任与风险。

此外,失独老人养老费用无来源、社会保险体系无法覆盖等问题也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失独家庭的种种困境扑面而来,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政府对失独家庭问题尚停留在关注阶段,对失独家庭存在的众多问题还缺少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还未得到基本满足。蔡方华先生指出:“失独问题,其实是老龄化社会来临的一个征兆,它提醒我们,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反馈和应对机制已经十分迫切。失独并非少数人固有的、特殊的不幸命运,而是多数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规避这一风险的共同机制,则每个人的暮年都可能是痛苦而无助的。”[3]因此,国家、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正视这个问题,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题中之义。

三、对解决我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设立专项扶助基金,由政府供养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的逐年增多,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后续影响之一。如今的失独老人大多是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曾为这项人口政策的实施做出过自己的贡献。由此而导致的失独风险不应仅由家庭独自承担,国家理应给予这样的家庭特殊的照拂和援助。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王莹认为,对于那些失独家庭,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在人们因为政策限制或是面临生育选择时,没有后顾之忧[4]。政府也可以通过国家财政设立专项扶助资金,并制定出具体的分配标准,在经济上对失独家庭给予支持。

(二)建设失独老人专门养老机构,实现老有所养

调查发现,若想入住养老院,一定要有监护人(多为子女)签字。如果没有,则需所在街道或工作单位提供相关证明[4]。一般的养老机构实行的监护人负责制度成为了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的障碍。针对失独老人的特殊情况,可以考虑为失独老人设立专门养老机构。一方面要简化失独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手续,将监护人所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国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失独老人集中起来,减少外界刺激,达到“抱团取暖”的效果。

(三)构建社会救助体系,鼓励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

民间团体和组织具有专门性、灵活性、志愿性等特征,呼吁和集中社会力量加入到扶助失独家庭大军之中,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能够为失独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仅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四)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独生子女险的覆盖面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独生子女保险制度,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同时增强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意识,一旦风险发生,可以有效减轻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不至于将失独老人置于返贫境地。

(五)促进养老模式转变,由家庭养老模式转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加之现在流动人口的增加,家庭养老模式在逐渐弱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追捧。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人住在家里,能够得到社区提供的一些服务和支持,并须支付一定费用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更为明显,基本上解决了失独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和疾病护理等问题。

(六)建立失独家庭数据库,重视失独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失独家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心灵上的创伤,失去了孩子就等于失去了希望。因此,对失独老人在心理上进行及时的疏导,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避免与社会相隔离。失独之痛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用社会的温暖驱散他们对未来的恐惧。建立失独家庭数据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组织虚拟活动,促进失独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实现失独家庭互相帮扶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将更多的失独家庭纳入关怀体系之中。

四、结语

失独家庭日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安置好这一群体,对社会,对政府,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希望政府将此问题尽早提上日程,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找出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之道,帮助失独家庭走出痛失独子的阴霾,让失独老人也能够享有一个老有所依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周静.“失独家庭”,谁来抚平你的伤痛[J].法律与生活,2012,(14).

[2]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

[3]蔡方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N].中国社会报,2012-05-21.

[4]阿峻.失独家庭的困境[J].浙江人大,2012,(10).

[5]冯涛.简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2,(10).

[6]浮萍.失独者:无法抹去的悲恸[J].社会热点,2013,(1).

[7]高利平,陈勇杰.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J].快乐养生,2012,(11).

[8]艾仁.失独之痛,何药可医[J].金秋,2013,(1).

上一篇:凝神聚力倾情奉献谱写服务经济发展新篇章 下一篇:谈中职生的专业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