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成了“刽子手”

时间:2022-09-07 10:23:55

我是在儿童绘画班认识8岁的小男孩睿睿的。他画了一幅画(附图),我问他:“牛好像不高兴啊?”

“是的,它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主人要杀他。”

“为什么要杀它呢?”

“我也不知道。主人就是主人,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牛没有一点办法。”

“牛为什么不逃跑或者反抗呢?它的个子那么大。”

“主人已将牛屋的门锁上了,它逃不出去。再说,主人拿着刀,随时可以捅它一刀,它反抗也没有用。”

“那它就只能等死吗?”

“是的,所以它很难过啊。”睿睿的表情有些木然。

这孩子想象力很丰富,表达也非常清楚,但我心里却沉甸甸的。绘画作品能折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

不久,我约见了睿睿的妈妈――一个走路、说话风风火火,性情急躁的女人。她迫不及待地向我数落起睿睿的不是――

睿睿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自觉性很差,什么都得让心劳神。放学做作业、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睡前喝牛奶,都得我一一提醒监督,我稍微一放松,他就会捣乱。我在家里嘴巴一刻也不能闲,手脚一刻也不能停,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时,累得都快虚脱了。

睿睿已经8岁了,什么事都不会做,对我极端依赖。有一次,我感冒了,没有起床,睿睿上学出门时,跑过来问我:“妈妈,今天穿哪双鞋子?”我头疼得厉害,不耐烦地说:“你随便穿吧。” 睿睿在门口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向我求助:“妈妈,还是你说吧,穿哪双呢?”把我气得不行。

更让我头疼的是,别看他在家里毫无主见,可在学校里却喜欢惹事生非。老师经常找我告状,说他经常给同学起外号,还喜欢挑剔同学的缺点。上个星期,睿睿竟然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被学校记了“大过”处分。我问他为什么要打人,他竟然说:“我说月亮不会发光,他偏说月亮能发光,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信。”就为这事他就把人家打了一顿,还口口声声说他是对的,别人就必须听他的……这孩子咋这么一根筋呢?

妈妈讲完,我开始问睿睿:“妈妈说你自觉性差,什么事都要她‘盯着’,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

睿睿大声说:“不管我做什么,她都要管,从来不相信我!”

“可是,她如果不管你,你就不会去做啊?”

“我当然会做!她越是管我,我就越是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

“你连穿哪双鞋子都问她,是吗?”

“如果我自己选择了鞋,她肯定又会说这不好那不好的,不如让她决定吧。”

“你在学校为什么老说同学的坏话呢?”

“我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就会说我的坏话。”

“为什么别人一定会说你的坏话呢?同学间可以友好相处啊。”

“那肯定不行,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败了,我胜了,反正得有个胜负。”

从妈妈的讲述和睿睿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妈妈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已经影响了睿睿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那么,她的这种控制欲从何而来呢?妈妈给我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这正是她控制欲的来源。

我父母都是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是他们在对待我和弟弟时,完全是两种态度,他们总是夸弟弟聪明、可爱,对我却怎么看都不顺眼,不是批评我写字不好看、说话不流畅,就是说我走路姿势不好看、性格不够开朗等。我从小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最笨、最丑的女孩,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简直一无是处。

咨询手记

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我们先来看看这对母子的互动方式:妈妈具有控制欲,因为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孩子,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随着睿睿的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进一步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她的控制行为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的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一方面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她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另一方面,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孩子。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当然不会甘心被压制,他便在其它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来控制别人,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平等、友好、融洽的相处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睿睿的画。显然,那只哭丧着脸的牛是他自己的化身,他认为自己很强壮,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因为门被锁了,而且妈妈手里拿着代表着权力的刀。这幅画充分显示了睿睿内心的不安和对现实的无奈。

给孩子真正的爱

妈妈无疑是爱睿睿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拿着“刀”的刽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她强烈的控制欲。她以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孩子备受折磨。

通过她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妈妈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肯定,她的内心是自卑的。在她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就是紧紧抓住一样东西,填补自已内心的空虚,而年幼、需要得到照顾的儿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她手中的“猎物”。应该说,妈妈是在无意识中把控制当成了“爱”给予了儿子,“爱”得越深,对儿子的伤害便越深。

我们可以想像到,如果妈妈和睿睿继续以这种“控制――反控制”的模式相处,睿睿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更大影响。一方面,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责任感越来越弱,或者说根本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他期望掌握主动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他的攻击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会越来越深。

现在,妈妈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衡状态,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平衡。比如,可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的朋友,寄情于山水之间等,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通过控制别人或发号施令来获取满足。

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阻拦他一面指责他。

另外,爸爸也要和妈妈多做一些情感交流。亲密、融洽的夫妻之爱是成年人填充内心空虚的最好原料,也是治愈控制欲的最佳良药。妈妈内心如果被填满,她就会有足够的能量给家人更多的爱和关怀。加强夫妻沟通,增进夫妻感情,这也能转移妈妈对睿睿“紧盯不放”、“无微不至”的注意力,也算是给睿睿“松绑”吧。

编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情感的箱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让“箱子”充实。如果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的“箱子”就是空的,就会使孩子失去自我支撑的力量。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极度自卑,而自卑的孩子会不自觉地通过控制人或事物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填满空空的“箱子”。

睿睿妈妈的箱子是空的,睿睿的箱子也是空的,所以他们都想控制别人。如果妈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会给孩子及他的未来造成很大的伤害。

通过睿睿和妈妈的故事,希望每一个妈妈都能反思自我,认清自己“爱”的实质,给予孩子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爱。

上一篇:取消婚约也比离婚好 下一篇:母亲的蛋糕